第42段(1 / 1)

最好的根據地在李德到來之後,就不是那麼好了,一個挫折接著一個挫折。第五次反“圍剿”的挫折之中,彭德懷最先提出脫離蘇區,外線作戰。 1933年10月23日至25日,彭德懷、滕代遠連續三次向軍委建議,改變戰略方針與作戰部署,主力離開敵人堡壘區向外線出擊,機動作戰,迫敵回援。彭、滕提出外線作戰,是跳出封鎖線向蘇區東北的金溪、東鄉、貴溪、景德鎮挺進。不展開一幅地圖標出蘇區界限和進擊的地點方向,你就不會知道這個建議有多麼的大膽。部隊有可能被敵人切斷不能返回蘇區。蘇區北部也可能失去主力掩護。建議被迅速否決。彭、滕仍然堅持,懇望軍委“以遠大眼光過細考慮”。10月27日,中革軍委以代主席項英的名義電告在前方指揮的朱德、周恩來:“軍委已決定了戰役問題,望轉告彭、滕,停止建議”。一旦認定正確就不依不饒的彭德懷,11月7日與滕代遠聯名第四次提出建議,望軍委速將紅軍主力調往無堡壘地區機動作戰。否則與堡壘內之敵相峙,“如貓兒守著玻璃(缸)的魚,可望而不可得。”彭、滕反複建議的惟一結果,是滕代遠丟掉了三軍團政委的職務。撤滕代遠職堵彭德懷嘴的博古、李德,廣昌戰鬥後也不得不開始考慮同一個問題了。廣昌戰鬥之前,中央蘇區在軍事上已經陷入四麵合圍。中革軍委當時就麵臨三種決擇:一,主力突圍;二,誘敵深入;三,短促突擊。首倡短促突擊的李德從一係列失敗中,已經覺出情況不好。他突然轉向主張主力突圍。他提出以一、三軍團,或者五、九軍團脫離蘇區,插到敵人後方去擺脫堡壘,爭取大一些的空間,獲得作戰行動的自由;並說:“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