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尋淮洲率新成立的紅七軍團進攻滸灣,遭敵夾擊,彭德懷率三軍團赴援。陳誠以部分兵力牽製我三 軍團,以主力向七軍團猛攻。七軍團陣地被突破,尋淮洲率部倉忙後撤。彭德懷的三軍團也在多次向敵陣地衝擊過程中,遭密集火力殺傷和低空飛機掃射,傷亡重大;兩個軍團傷亡1100餘人。 11月15日,紅一軍團和紅九軍團一部從敵人堡壘間隙北出,配合三軍團作戰。17日,陳誠以10個師兵力從側麵出擊,企圖斷我歸路;另以5個師向我發動正麵攻擊。雲蓋山、大雄關一帶,一軍團、九軍團蒙受重大傷亡,被迫放棄陣地。如果說這些仗都是李德在那裏指揮,也不完全是事實。但同樣是事實的是,此時李德已經擁有了決定性發言權,紅軍各級指戰員不得不執行他的原則方針。中革軍委11月20日致師以上首長及司令部的一封信,已帶有鮮明的李德印記 :“如果原則上拒絕進攻這種堡壘,那便是拒絕戰鬥”。¤思¤兔¤在¤線¤閱¤讀¤
軍人不能拒絕戰鬥。更何況革命軍人。於是革命軍人不能拒絕進攻堡壘。紅軍開始了一場與敵人硬碰硬的決戰。曆次反“圍剿”中機動靈活能征善戰的紅一軍團,由於陷入李德的“短促突擊”戰術,從1933年10月到1934年4月共打了黎川、雲蓋山、大雄關、丁毛山、鳳翔峰、三 岬幛、乾昌橋和廣昌戰鬥,除了鳳翔峰、三岬幛戰鬥苦守陣地而取得小勝外,其餘都打了敗仗,損失嚴重。1933年12月丁毛山戰鬥,一軍團一師三團9個連隊,竟然陣亡了 13個連級幹部。曆次反“圍剿”猛打猛衝能啃硬骨頭的紅三軍團, 1933年11月的滸灣戰鬥傷亡重大,12月的德勝關戰鬥傷亡重大,1934年3月的駐馬寨戰鬥傷亡重大。下一個,便是李德親自出馬指揮的第五次反“圍剿”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大、幾乎將紅軍主力拚光、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