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段(2 / 3)

孫中山永遠不會知道,那些“與吾黨爭衡”的“此等少年”,即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對他也沒有“亦必棄之”,而是年年在天安門廣場安放他的巨幅肖像。甚至在馬、恩、列、斯的肖像不出現以後,他的肖像仍然一如既往。孫中山也永遠不會知道,他親手設計中山裝,後來成為新中國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領袖人物的長期標準著裝。在其《政治遺囑》中,孫中山說:“餘致力國民革命,凡40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40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在《致蘇聯政府遺書》中他說:“親愛的同誌!當此與你們訣別之際,我願表示我熱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歡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為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並進以取得勝利。”當年認定“這裏不存在成功地建立共產主義或蘇菲(維)埃製度的條件”的孫中山,如果知道最終由他的後進——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建成了“強盛獨立之中國”,難道不也會同樣感到欣慰麼?二、鋼鐵斯大林俄國革命中有個大名鼎鼎的人物普列漢諾夫。他是俄國資格最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1880年他第二次流亡國外、在日內瓦創立並領導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勞動解放社”時,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弗拉基米爾?伊裏奇?列寧才剛剛十歲。年長的普列漢諾夫,無疑對年輕的列寧產生了很大影響。列寧後來說,不研究普列漢諾夫的全部哲學著作,便不能成為一個自覺的、真正的共產主義者。革命的發展,在大多數情況下要反過來淘汰革命者自身。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裂為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普列漢諾夫起初在很多方麵讚同列寧,但後來又很快轉向了孟什維克。轉向了孟什維克的革命導師普列漢諾夫,反過來譏諷不放棄自己立場和觀點的布爾什維克為“堅硬的石頭”。列寧把這個稱呼當作一種稱讚接受下來。當時一個叫做羅森費爾德的年輕布爾什維克立即選用“加米涅夫”──俄語“石頭一般的”──作自己的化名;不久,另一個叫做朱加施維裏的年輕布爾什維克選用了一個更加堅硬的名字:“斯大林”──俄語的意思是“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