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方向的使命:在北方,與吳佩孚控製的北京政府建立外交關係,實際解決兩國間懸而未決中東路和蒙古問題,維護蘇維埃國家利益。如果北方受挫,就在南方幫助孫中山的南方革命政府。來中國之前,他絕對沒有想到要和孫中山簽署什麼聯合宣言。
到中國之初也沒有想到。1922年8月19日,越飛在北京還給吳佩孚寫了一封信,說吳將軍“給莫斯科留下了特別好的印象”;提議密切雙方合作。結果吳佩孚在中東路問題和外蒙古問題上毫不鬆口。越飛在北京半年,工作毫無進展。於是他重點轉向發展與南方政府關係,實行以南壓北方針。 1923年1月17日,越飛以養病為名赴上海。在滬十天之內,幾乎每天同孫中山或孫中山的代表張繼接觸。1月26日,《孫文越飛宣言》公開發表。產生重大影響的是宣言第一條:“,,孫中山博士認為,共產主義秩序,乃至蘇菲(維)埃製度不能實際上引進中國,因為在這裏不存在成功地建立共產主義或蘇菲(維)埃製度的條件。越飛先生完全同意這一看法,並且進一步認為,中國當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問題是實現國家統一和充分的民族獨立。”孫中山、越飛,一個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一個是蘇聯政府同時也是共產國際在中國代表。兩人皆不以為中國存在馬列主義生存發展的土壤;皆認為中國不存在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條件。孫中山的不信,一半出於對三民主義的信念,一半出於對當時剛剛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的擔心。所以他一定要用宣言的形式肯定“蘇菲(維)埃製度不能實際上引進中國”;“在這裏不存在成功地建立共產主義或蘇菲(維)埃製度的條件”。越飛的不信,則全部出自蘇聯國家利益的考慮。為了換取孫中山對中東路和外蒙古問題的承諾,以實現以孫壓吳、以南壓北。所以又有了宣言第三條、第四條:雙方認為要以諒解的態度解決中東路糾紛,以雙方實際之利益與權利解決現行鐵路管理法;蘇俄聲明無意使外蒙古與中國分立,孫中山表示蘇俄紅軍不必立時由外蒙古撤退。孫中山的主要興趣在第一條。這是越飛的讓步。越飛的主要興趣在第三、四條。這是孫中山的讓步。《孫文越飛宣言》這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沒有這份宣言,就沒有後來的國民黨改造,就沒有國共合作,然後也就不會有黃埔軍校和北伐戰爭。它既是孫中山對中國革命走向的判斷和規定,也是新生的蘇聯將其鬥爭中心由世界革命中心轉向蘇聯利益中心的啟端。通過這份宣言,蘇聯在中國第一次完成了用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的交換。初生的中國共產黨人被蒙在鼓裏。當時沒有任何人想到要拿這份宣言去征求他們的意見。孫中山早年向往社會主義。1896年旅居倫敦時就知道了馬克思。後來他對中國最早的社會黨人江亢虎等介紹說:“有德國麥克司者,苦心孤詣,研究資本問題,垂三 十年之久,著為《資本論》一書,發闡真理,不遺餘力,而無條理之學說,遂成為有統係之學理。研究社會主義者,鹹知所本,不複專迎合一般粗淺激烈之言論矣。”社會主義對他發生了極大的吸引力。純真的孫中山自信而又自願地以社會主義者自許,雖然他連馬克思、恩格斯與伯恩斯但、考茨基的區別都未弄清。就如毛澤東當初分不清孫中山與康有為、梁啟超的區別一樣,孫中山也分不清馬克思、恩格斯與考茨基、伯恩斯坦的區別。1905年初,他專程前往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第二國際書記處,要求接納他為“黨的成員”。他見到了第二國際主席王德威爾得,書記處書記胡斯曼,向他們說明“中國社會主義者的目標和綱領”。麵對這兩位泰鬥,孫中山大膽預言:中國將從中世紀的生產方式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生產階段,而工人不必經受被資本家剝削的痛苦。當時的孫中山還是個小人物。小人物孫中山熱衷於社會主義。變成大人物,就認為中國不能搞社會主義了。倒不是因為曾經被第二國際拒之門外。他認為他的三民主義更合中國國情。認為中國不能搞社會主義,並不妨礙他崇敬列寧。比駐俄公使劉鏡人的電報晚三天,1917年11月10日,上海《民國日報》大號標題:“美克齊美(Maximalist音譯,過激黨之意)占據都城”。這是中國最早報道十月革命的報紙。孫中山看完報後,立即通過中間媒介給列寧一信,代表國民黨向布爾什維克黨人表示高度敬意,希望中俄兩國革命黨人團結在一 起,共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