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在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避暑勝地穆倫停留,住在由一家倫敦公司經營的旅館裏。
通常,這家旅館每周從英國邀請兩位演講家來向賓客發表演講,其中一位是著名的英國家,她的題目是“的前途”。
由於題目不是她自己選的,這使她覺得無話可說,加上她對這個題目關不關心,因此也就顧不得講得是否精彩。她匆忙準備了一些提要,站在聽眾之前,全然無視他們的存在,甚至都不正眼看他們一下。她有時抬頭望著前方,有時低頭看著筆記,有時候又望著地板。她按照筆記一條條生硬地說著,眼中充滿恍惚的神情,語音飄渺。她的演講聽起來就像落入遙遠的塵埃中一樣。
這是演講嗎?完全不是。這應該叫“獨白”——沒有溝通感。一場好的演講的首要條件就是:溝通感。演講者要讓聽眾感覺到,有一股信息流正從演講者的腦海及心中直接傳遞到他們的腦海及心中。
我上麵提到的這場演講,估計就適合在沒有人煙的大沙漠裏舉行。事實上,這場演講聽起來就像是對著大沙漠說話,而不是對著一群人。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很複雜,也是演講者很容易犯的錯誤。
2、良好演講態度的訣竅
關於演講的表達技巧,有很多人寫過荒謬而且拙劣的評論,使得這件事一直籠罩在各種規則、儀式與人為的神秘中。
老式的“演講術”一向為人們所厭惡,也把演講一事弄得很是荒唐。一些想學會演講技巧的生意人到圖書館或書店找資料時,往往被一些譽為“演講術”的巨冊著作所迷惑。
其實,這些東西沒有任何價值,有些學生盡管在很多學科方麵,已有長足的進步,仍然被迫去練習及背誦韋伯斯特和英格索的“演講術”——這是落後的一種表現、也違背我們當前時代的精神,就好比英格索夫人和韋伯斯特夫人所戴的帽子,還在今天流行一般。
自從內戰結束後,業界出現了一派完全嶄新的演說理論。為了趕上時代精神,新式的演講如同電報那樣簡潔明了。一度流行的華麗講詞,已被現代聽眾所忽略。
現代的聽眾,不管聚會的規模多大,十幾個人的小型商業聚會也好,上千人齊聚一堂也好,都希望演講者能如私下聊天一般,真誠簡潔地說出他要表達的內容。而他的演講態度,也要具有親和力。
態度要相同,但說話的力度可不能相同,否則,大部分聽眾都聽不見他的聲音了。為了演講自然,演講者在向多個人發表演講時,往往要花上和一個人談話更多的力氣。就如同建築物屋頂上的雕像必須高大,這樣,人們從地上望上去時,才會覺得那座雕像似乎和真人一樣大小。
有一次,馬克吐溫在內華達州的一處礦場發表演講。他演講完畢時,一名年老的探礦員走上前來,問他:
“這是你平常說話的聲調嗎?”
老礦員的問題,道出了聽眾們的心聲,他們希望你演講時,能夠把“你平常說話的聲調”稍微提高一點。
如何掌握這個技巧呢?唯一的辦法就是練習。練習時如果發現,自己講話拘束緊張,要在心裏提醒自己說:
“不對,不是這樣的,清醒起來!要有個性,要自然。”
然後,你假想從聽眾裏挑出一個人,也許是坐在後排的人,也許是最不專心的人,就和這個人閑談起來。設想,他問了你一個問題,而你是唯一能回答他的人。如果他站起來和你說話,而你也回答他的話,這個過程瞬間就能使你的演講如同平日的交談一般,並且更為自然直接。因此,就假設那正是正在發生的事吧。
你也許進展得很順利,到最後,你提出問題,並回答他們。
比如,在你的談話當中,你也許會說:
“各位是不是有什麼疑問,我這樣說,是否掌握了什麼證據?當然,我確實掌握了充分的證據,我現在說明如下……”
然後,你自問自答這個想象中的問題。這樣做會顯得十分自然,就能打破一個人唱獨角戲的孤獨局麵,還會讓你的演說顯得直接、愉快,如同與朋友聊天一樣。
向社區委員會發表談話的態度,應該和你向老朋友約翰,亨利史密斯聊天一樣。那麼,社區委員會是什麼樣的聚會呢?還不是一大群的約翰亨利史密斯聚在一起一樣。能單獨對付這個人而有效果的方法,難道不能對付他們全體人也同樣有效果嗎?
本章稍前麵的地方,曾提到一位家的演講方式。幾天之後,就在她曾演講的那個大廳裏,我們有幸聆聽了奧立佛羅基爵士的演講。
他的題目是“原子與世界”。對於這個題目,他花費了半個世紀時間的來思考、研究、試驗與考證。素材中的一些東西,其實就是他自己心靈、思想與生命的一份子,有些東西他非說不可。
他早忘了自己是在演講,他隻關心要告訴聽眾有關原子的事情,要準確、明暢且感情飽滿地告訴我們。他滿腔熱誠,一心要我們看到他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
演講結果如何呢?
奧立佛羅基爵士做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演講,魅力四射,給人以威懾力,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真是一個出色的演講者。不過,我相信他自己從來沒這麼想過。我也相信,凡是聽過他演講的人,壓根兒就沒把他想成是“公眾演講家”。
如果你公開發表演講後,聽眾都懷疑你曾受過當眾演說的訓練,那可以說是給你的老師抹黑,尤其是給我班上的老師抹黑。我們的老師要你以自然、輕鬆的態度講話,使聽眾猜不到你曾經受過“正式”的訓練。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像一扇好窗戶,它本身不會惹人注目,它隻默默地放入光線。好的演講家也是如此,他不必有所掩飾,聽眾也不會留意他講話的神態,他們隻對他所講的題材感興趣。
第四節全身心投入到演講中
當一個人受自己感覺影響時,真實的自我就會浮出表麵。他的熱情,足夠融化一切阻礙;他的行為舉止、表情和談話,都將出乎自然。這就是說,你的真誠、熱心和高度的熱誠,能夠讓你的演講更成功。
個中原因,可以說是表達的技巧,但也正是本書一再強調的:全身心投入到演講中。
勃朗院長向耶魯大學神學院發表有關傳道的演講時,說了下邊的一番話——
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的一位朋友和我說過的,他在倫敦參加的某次教堂儀式的情形。這位朋友說,傳道的主講人是名布道家喬治麥克唐納。那天早上,麥克唐納念了《新約希伯萊書》第十一章的經文。
在講道時,麥克唐納說:
“大家都聽過有關這些人虔誠信仰的事跡。信心是什麼大家都明白。神學教授在這方麵作的解釋,要比我強得多了。我在這兒,是要幫你們建立信心的。”
然後,他又以簡潔、真誠和高貴的方式,表明了他個人,對那些不可見的永恒事物的信心,希望可以幫助他的教友在腦海及內心樹立起信心。
他全心全意專注於他的工作,講道發揮了很大的效果,因為這出自於他內在生命的真正美感。
是的,這就是演講成功的秘訣,“他全意全意專注於他的工作”。然而,這條秘訣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因為它似乎有些語義表達不清楚。
一般來說,學生都希望得到簡單易行,而且是很明確的建議,甚至是他可以用手觸摸到的。換句話說,最好是像汽車駕駛手冊那樣明確的建議。
這正是大多數學生所希望的,也正是我希望我自己能夠給予他們的。這對他們而言,是很容易的;對我來說,也是比較容易的。
這種建議並不是沒有,但它們有一點不對勁,那就是效果不明顯。它們會讓你的演講失去所有的自然氣息、生命力和趣味。
我非常了解這一點,因為年輕時我曾浪費了很多精力,去練習這些規則。因此,它們不會在這本書中出現,就如同喬希畢令司用其一貫輕鬆的口氣所說:
“知道了這麼多沒有用的東西,也是派不上用場的。”
第五節讓聲音有力度且富有彈性
演講者與聽眾溝通時,要使用許多發音器官和身體的各部分。比如,我們會聳聳肩膀、揮動手臂、皺皺眉頭、提高音調、改變高音,並且還要按場合和題材的要求變換語速。
不過,請記住,這些隻是效果而不是主要因素。所謂音調的轉換,其實直接受我們精神和情緒狀態的影響。這就是準備演講時,為什麼一定要用我們了解並且有濃厚興趣的題目的原因。同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熱情地與聽眾共同討論自己題目的原因。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人都會失去小時候的純真可愛,我們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固定的身體模式和聲音溝通的怪罪狀中。
我們說話越來越沒有活力,也不用動作和手勢,我們更懶得去把音量提高或放低。
總而言之,我們已經失去了真正交談目的和意義。也許,我們已經養成了說話太快或太慢養的習慣,也不注意我們的用詞;稍不注意,說話就顯得雜亂無邊。
在這本書裏,我一再強調說話要自然,但請不要誤會我允許笨拙的填詞造句,或單調無聊的表達方式,隻要能自然就可以。相反,我說的自然,是指把你的思想觀點活力十足地的表達出來。
從另一方麵來說,好演講家從不認為自己的詞彙量無法再擴充了,語句和措辭無法再豐富了,或者表達形式無法再變化了,表達效果無法再增強了。恰恰相反,這些都是有誌於精益求精的人,不斷進行自我磨練的。至於如何改善詞彙量,我們將在下一章中詳細說明。
現在,你最好評測一下自己的音量、調門的變化和速度。你可以利用錄音機,也可以讓朋友當你的小評委,如果能得到專家的指點更好了。
要記住,這些都是沒有聽眾的練習。而你在聽眾麵前演講的技巧和觀點的表達情況,是更重要的。想像一下,你正站在聽眾麵前,即將開始演講了。請把你的全部力氣都拿出來,對聽眾的心理和感情施加影響力吧。這樣,你就會比從書本上學到得,講得更具體更全麵。
第六節演講貴在多練習
在這一節裏,我們要討論讓演講自然的一些要點,從而讓演講更加清楚、明白、生動。
說到這兒,我有些猶豫。因為有人會說:
“這個哦,我早知道了。隻要逼著我這麼做,那我就會做得很好!”
這行得通嗎?那樣的自豪感,恐怕你就像一截僵硬的木頭,或者像一個呆板的機器人。
相信你在最近的交談中,已經使用過絕大部分原則了,而且你一點也不會感覺到自己正在使用它們,就如同你消化昨天的晚餐一樣自然。這就是使用原則的方法,並且是唯一的方法。在演講方麵,想達到這種境界,如我們所說過的,練習是唯一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