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t把握演講的主題和目的(2 / 3)

當我費力地打開它時,成群衣衫襤褸的孩子把我圍住,瘋狂地伸出他們的手。更有大批的母親,懷抱嬰兒推擠爭搶……她們都把嬰兒舉向我,隻剩皮骨的小手抽搐地伸張著。我盡力使每顆花生都發生作用

在他們瘋狂地擠擁之下,我幾乎被他們撞倒。舉目望去隻看到數百來隻手:乞求的手、抓握的手、絕望的手,全是瘦小得可憐的手。

這裏放一顆花生,那裏分一顆花生。再在這裏一顆,再在那裏一顆。數以百隻的眼睛閃出希望的光芒。

我無助地站在那裏,手中隻剩個藍色的空罐子……上帝啊,我希望這種情形永遠不會發生在你身上。

這套“魔術公式”也可運用於寫商業書信,以及對員工和下屬作指示。母親可以利用它來激發孩子,而孩子們也會發現用它向父母要求事情很實用。你會發覺它是一把傳達器,在每日生活當中,你可以用它把自己的意念傳達給別人。

“伊弗雷迪電池公司”最近在收音機和電視上做的一係列的廣告,就是根據這套公式設計的。

在廣告中,主持人訴說某人於深夜裏被困在——比方說,被困在一輛翻覆的汽車內。在把這個意外會聲會色地描述以後,他再請出受害者把故事說完,敘述由伊弗雷迪電池發明的,手電筒如何發出光亮,及時為他帶來援助。接著主持人言歸正傳,點出“重點和緣由”:“購買伊弗雷迪電池,你便可在類似的突發事件裏求生。”

這些故事皆出於伊弗雷迪電池公司的檔案資料,全部真實。我不知道這套廣告讓伊弗雷迪賣了多少電池。不過,使用“魔術公式”可以有效地向聽眾陳述你要他們去做,或避免去做的事情。下麵我們按照係統,一步步來討論吧。

第一節列舉範例——生活中的點滴

在演講中,占去演講大部分的時間的就是描述。心理學家說,我們學習的方式有二:

一是練習律。按照這個定律,相連的類似事件會導致行為模式的改變。

二是效應律。按照這個定律,單一的事件引發強烈的震撼力,並引起我們行為的改變。

我們必定都有過這種不尋常的經驗,不需要花費時間去找,它們存在於,你我記憶的表麵之處。

我們的行為多半受到這些經驗的引導,把這些事件重新架構起來,便可把它們變成影響別人行為的基礎。

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人們對字句的反應方式,與對真實事件的反應方式極為相同。

因而,演講裏舉例的部分,務必將自己經驗裏的某部分重新再造,使它對聽眾產生與自己原先感受相同的作用。

這樣,你就可以沉澱過濾你的經驗並使之戲劇化。使它們讓聽眾覺得有趣、有力。以下是一些建議,可使你舉例的步驟清晰有力,具有意義。

1、憑借個人經驗引導範例

這種事件式的例子,如果是根據曾對你的生活造成戲劇性的衝擊力的單一事件而建立,效果就非同小可。

情的發生或許不超過幾秒鍾,可是就一刹那裏,你已上了一課。

不久前,我的班上有個學員說了一個可怕的經驗,是關於他想從翻覆的船遊上岸去的事情。

我相信,每個聽眾聽了之後都下定了決心,在麵對類似的問題時,要聽眾這位演講者的忠告:留在傾覆的船邊,直到救援到來。

我還記得另一個演講者慘痛的經驗,有關一個孩子和一台翻覆的電動剪草機。那個事件鮮明地刻畫在我的腦海中,每當遇到孩子們在我的電動剪草機附近玩耍時,我都不自覺提高警覺。

我們很多老師,因為對於在班上所聽到的事情印象深刻,便立即采取行動,防止家中再發生類似的意外。

比如,有位老師將滅火器置於廚房內近火之處,就因為他聽了一場演說,活靈活現地重現了一場起自烹飪意外的火災。

另一位老師則把所有裝著毒藥的瓶子貼上標簽,並特別放置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促成這個行動的,是一場演講,其中詳述了一個母親發狂地發現自己的孩子昏迷在浴室裏,手中抓著一瓶毒藥。

一件曾經教導你永誌不忘教訓的個人經驗,是說服性演講必備的第一要素。利用這種事件,就可以打動聽眾去行動——聽眾依照推理,假如你會遭遇到,他們也可能遭遇到,最好的忠告,就是做你要他們做的事。

2、開門見山列舉實例細節

為什麼要把舉例做為演講的第一步,究其原因就是要抓住聽眾的注意力。

有些演講者張口就失去了注意力,多是由於開場白隻是些陳腔濫調,或支離破碎的道歉,聽眾最不感興趣的。

“我不習慣當眾演講,”尤其刺耳討厭。同樣,許多其他陳腐的開講方式,也不具獲取注意力的價值。

比方,如數家珍似地描述自己如何選題目,向聽眾透露自己準備不充分,或象個牧師講道似地宣布題目或主題,都是簡短演說中所需要避免的方式。

聽一句一流報章雜誌作者的忠言:從你的事例中間開始,便能立刻捕捉聽眾的注意力。

這兒有些開場的句子,它們象磁石般吸引著我的注意:

1942年,我發現自己躺在醫院的病床上。

昨天早飯,妻子正在倒咖啡……

去年七月,當我駕車快速駛下四十二號公路時……

我辦公室的門打開了,我們的領班查理範闖了進來……

我正在湖中央釣魚,抬起蝸牛一樣慢。

假如開口講話,使用的字句就回答了以下各問題之一:何人?何時?何地?何事?如何?或何故?那麼,你就是在使用世上最古老的獲取注意力的溝通方式之一。

“從前”是個魔術字眼,它打開了孩子般的幻想思維。采用這相同的人情趣味方式,你也能一開口就捕捉住聽眾的注意力。

3、切題的細節的重要性

細節本身不具備趣味性。房間裏散置著家具和古董不會好看,一幅圖畫上麵滿是不相關的事物,也不能讓眼睛在它上邊徘徊留戀。

同樣,太多的細節,無關緊要的細節,也會使交談與當眾演講成為無聊的耐力試驗。秘訣是,要選用能強調你的演講重點和豐富的細節。

如果要告訴聽眾,在長途旅行前應先檢查汽車。那麼,你的事例中的所有細節,都應該是關於你在旅行前未事先檢查車輛所發生的事情。

假如你談的是怎麼觀賞風景,或到達目的地後在哪過夜,就隻會遮蔽了重點,分散了注意。

不過,如果你把細節隱藏於詳細華麗的言語中,倒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這樣能夠按照當時發生的情況,把當時的情景曆曆在目地展現在聽眾的麵前。

如果你沒達到這個目的,那麼隻能說你曾經因為疏忽而發生的意外,是低級的、無趣的,很難叫他們小心駕車。如果把自己驚心動魄的經驗繪成字畫,使用著不同風格的語句,那麼聽眾就能把這件事印在腦海裏。

在這裏,我們來看一個學生舉例的方式,他是如何說明在冬天冰封的路上應該特別小心的——

1949年,就在聖誕節前一天的早晨,我在印第安那州四十一號公路上往北駛,車中有妻子和兩個孩子。

我們沿著一片平滑如鏡的冰路緩行了好幾小時,稍碰一下方向盤,我的“福特”車的後輪就打滑的厲害。時間一小時一小時過的超快,可是車爬得很慢。

我們來到一處開闊的轉彎處,這兒的冰雪已經融化了,所以我就踩上了加速器,想要彌補失去的時間。其他的車子也一樣,大家似都一樣的匆忙,想要第一個到達芝加哥。危險的情緒漸漸消退了,孩子們也開始在後座唱起歌來。

前方的道路突然變成了上坡,並進入了一處森林地帶。當汽車急駛到路頂時,我看到——遲了!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