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t把握演講的主題和目的(1 / 3)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英國主教在額普頓營對軍隊做戰前動員。士兵正要前往戰壕作戰,隻有少數人明白為什麼被派往前線作戰。我知道這種情形,因為我問過他們。可是這位主教大人卻對他們吹噓“國際親善”,以及“塞爾維亞在太陽下應有權占一席之地。”

他們之中,半數的人連塞爾維亞是城鎮還是疾病都不清楚。既然如此,主教倒不如對精深的“星雲學說”發表一篇響亮的演講,反正效果沒任何區別。

不過,在他演講當中,倒沒有一個騎兵開溜,因為憲兵就站在每個出口上,防止他們逃掉。

我並非有意貶低這位主教。他是位不折不扣的學者,在一群宗教人士麵前,他可能氣勢逼人,才華卓越;但對這些軍人他卻失敗了,而且是全盤皆輸。

為什麼呢?

他不了解他的聽眾,也不清楚自己演講的目的,更不明白如何完成它。

那麼,究竟演講的目的是什麼?任何演講,無論自己知道與否,一定要具備四種主要目標中的一個。

第一,說服。

第二,說明情況。

第三,增強印象,使人信服。

第四,歡娛人們。

我們就以林肯總統演說生涯裏一連串具體的實例,來說明這些吧。

很少人知道林肯曾經發明過一種裝置,而且還獲得專利。這種裝置,可以幫助在沙灘擱淺或船隻遇阻礙物時吊起。他在技工店裏,製造了這種器械模型。每當朋友上辦公室來瞧模型時,他便不厭其煩地講解。而講解的主要目的,就是說明情況。

當他在蓋茨堡發表演講;在總統就職演講;在亨利柯雷過世,就其一生發表訃辭時;在所有這些場合裏,林肯的都在增強聽眾對自己的印象,使人信服。

他對陪審團講話時,目的是為了贏得對自己有利的決定。在政治演講裏,是想贏得更多的選票。他的目的,就是獲得行動

在當選總統的兩年前,林肯曾準備了一個有關發明的演講。他的目的是想要歡娛人們,至少,那是他原先的目標,可惜沒有成功。他想做個通俗演說家,結果在這方麵頻頻受到打擊。有一次,在某鎮裏甚至沒有人來聽。

但是,他在別的演說上卻非常成功,一些已經成為人類語言中的經典之作。原因在哪裏呢?他在這些演說裏明白自己的目標,並知道如何去實現。

許多演講者沒有把自己的目標與演講對象的目標相結合,導致亂了方寸,言語出現失誤,結果失敗。

再舉一例:一個美國國會議員曾在舊紐約馬戲場被觀眾嘲諷,不得不離開舞台,因為他很愚蠢的做說明性的演講。他告訴聽眾,美國正在如何備戰,他的聽眾可不願意挨訓,他們要的是娛樂。他們耐心而禮貌地聽了他十五分鍾,希望他的表演盡快結束。可是他無休止的說個不停,觀眾不願再忍耐了。有人開始嘲諷性地喝彩,一呼百應,更多的人吹起口哨,吼叫起來。但這個演講者愚蠢到了極點,完全不顧觀眾的心情,繼續他的演講。結果惹惱了觀眾。於是一場混戰登場,觀眾壓製著怒火,叫他安靜下來,狂烈的抗議聲越來越大。最後,觀眾的號吼和憤怒淹沒了他的演講。結果他隻有放棄,自取其辱地離去。

以他為鑒,自己演講的目的要適合聽眾與場合。之前的這位議員,如果演講前考慮過,自己要解說的目的,是否適合前來參加政治集會的觀眾的意願,他就不會慘敗。把聽眾和場合分析過以後,才可從四種目的中選出一種。

以“演講建構”這個重要部分做引導,本章將全用以討論“簡短演講以獲得成功”。以下的另外三章,用於討論其他重要演講目標:說明情況,增強印象使人信服,以及歡娛人們。每一目標都需要不同的處理,都有不同的組織形態,都有容易易犯的錯誤和阻礙,必須努力克服。首先,我們就來談談如何組織演講,讓聽眾樂意采取行動。

有什麼方法能使我們準備的材料,得到最佳的機會,直接“擊中”我們希望聽眾去做的事情?

我記得,1930年曾與同事們討論過這個問題。那時,我的課程在全國正開始受到歡迎。由於班級人數過多,所以學生演講有時間限製。如果演講者的目的隻在歡娛或說明,這個限製對演講沒什麼影響。但是,當我們要作得是鼓勵聽眾,采取行動的演講時,那就不同了。

我們如果采用老一套——緒言、本文和結論——這是自亞裏斯多德以來,為眾演講家所遵循的組織型態,那麼就會使這種激勵聽眾行動的演講無法進行。

顯然,我們需要一些迥異不同的東西,以便我們能有個穩妥的方法,在設定的兩分鍾內得到結果,井獲致聽眾的行動。

在芝加哥、洛杉磯和紐約,我們分別舉行會議向我們所有的老師請教。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是在名牌大學演說和執教的。還有一些人,在事業經營上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另有一些人,則來自正在飛速發展的廣告營銷界。

我們希望結合這些背景和智慧,想出演說結構的新方法——一個合理的、順應時代需要,合乎心理學和理則學的方法,來影響聽眾,讓他們采取行動。

功夫不負苦心人,在討論中誕生了演講建構的“魔術公式”。起初,我們在班上使用它,並延用至今。

這個“魔術公式”是什麼?

一開始講,把你的實例的細節告訴我們,讓這件事生動地說明,你希望傳達給聽眾的意願。

第二,以詳細清晰的語句說出你的論點。

第三,向聽眾闡明緣由,聽眾按照你的話去做的好處。

這個公式,非常適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演講者不能再搬用老一套了,因為生活節奏的加快,讓聽眾處於忙碌的狀態中。他們希望演講者說話幹脆,可以一語道破他們所想聽的。聽眾已經習慣了簡潔明了的新聞報道,周圍那些廣告環境更是如此。那些廣告來自、電視、雜誌和報紙,那些有、鮮明的詞語,把自身的信息完美展現。它們字斟句酌,不做任何浪費。

利用這個“魔術公式”,既得到聽眾注意,又可將焦點對準自己言語中的重點。它能避免索然乏味的開場白,像是:“我沒有時間把這場演講準備得很好,”或“你們的主席請我談論這個題目時,我在想,為何他要挑選我。”

聽眾對道歉或辯解不感興趣,不論它是真是假,他們要的是行動。在“魔術公式”裏,你一開口便給了他們行動。

這套公式對於簡短談話非常適用,因為有著某種程度的懸疑。當你在敘述時,聽眾都為你的故事所吸引,但直到你講話的最後時刻,才明白你演講的重點所在。

如果希望聽眾按你的要求去做,這一招就很靈驗。如果演講者出於某個原因,想讓大家募捐,不管是如何必要——假如這樣開口“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我來這兒要向各位每人收取五塊錢。”效果肯定會適得其反。

可是換個思路,演講者描述自己去探訪“兒童醫院”的時候,在那兒見到一個急切需要救助的病例:一個幼童在偏遠的醫院裏,因缺乏經濟援助而無法動手術……

這樣,他獲得聽眾支持的機會,自然就加了不少砝碼。為期望中的行動鋪路的,正是故事和實例。

再來看列蘭史多如何利用事件打動聽眾,以支持聯合國兒童救援行動——

我祈禱自己再不必這樣做。一個孩子和死亡之間隻差一顆花生,還有比這更淒慘的嗎?

我希望各位永遠不必這樣做,也不必在事後永遠活在這種悲慘的記憶裏。

如果一月裏的哪一天,在雅典被炸彈炸得千瘡百孔的工人區裏,你曾聽到他們的聲音,看到他們的眼睛……可是,我所留下的一切,隻是半磅重的一罐花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