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巴利一開始就反駁對手說:“沒有神?別吹了,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胡說些什麼。”結果會怎樣?不用說,肯定會引起一場文字之爭——口舌大戰隨後而至,場麵火爆但沒有意義。

同時,這位無神論者可能會一怒而起,瘋狂地為自己的意見而戰,就像一隻被激怒的野貓。

為什麼?就象奧佛斯錐博士說的,它們是他的意見,他那重要而尊貴的自尊受到威脅了,他的驕傲已岌岌可危。

驕傲既然是人性中一枚隱藏的炸彈,那麼聰明的作法,就是把一個人的驕傲為我們所用,而不是與他作對。

如何來做呢?

請學習巴利的做法,讓我們的對手感覺到,我們所建議的與他已經相信的某些事情很相似,這樣他便會易於接受,而不致於拒我們的建議於千裏之外;這樣可以避免相反或對立的意念在他腦海裏產生,從而破壞我們的演講效果。

巴利巧妙地展現了他對人心作用的尊重。但是,大多數人都缺乏這種細致的本領,能夠與一個人攜手同入對方信仰的城堡中。

他們誤以為,要攻奪城堡,就必須從正麵對它狂轟,從而把它夷為平地。

他們如願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敵意一旦暴露,吊橋就被收起,城門也緊緊關閉,身披盔甲的弓箭手也拉開了長弓——文字之爭和頭破血流的戰爭上場了。

這樣的逞勇鬥狠,最後總是以平手結束,從來沒有哪一方能夠說服對方一丁半點。

我推薦的這種較為明智的方法其實並不新鮮,很早的時候便為聖徒保羅所采用。他在馬斯山上,對雅典人所做的著名演講裏,就很熟練使用了它。他用得是那樣的嫻熟,即使跨越了19個世紀,依然為人們讚歎不已!

保羅受過完整的教育,在改信基督之後,憑借自己機敏的辯才,成為基督教的主要擁護者。

當他來到雅典時,也就是伯裏克裏斯之後的雅典,那裏已經是從光榮的巔峰滑向穀底了。

《聖經》上這麼描述這個時期的雅典:

“所有的雅典人和寄居該地的異鄉人,都將全部時間花在傳述和好奇之上。”

沒有廣播,沒有電報,沒有新聞,這段日子裏的雅典人,不得不在每日午後到處尋找新鮮事來談論。

保羅適時而至,這可是一樁新鮮事啊!

雅典人擠在他的四周,覺得很好奇、很好玩。他們將保羅帶至艾羅培哥斯,對他說:

“我們是否可以知道你所說的新教義是什麼?因為你給我們帶來了新奇的事物,因此,我們想知道這些東西究竟是什麼意思。”

換句話說,他們是請他發表演講。保羅滿口答應了。事實上,他正是為此而來。或許,保羅當時是站在拍賣台上或一方石塊之上,和所有的好演講家一樣,開始時有些緊張,也許雙手還幹搓了幾下,開口前並清了清嗓子。

然而,他卻不能完全地讚同他們讓他演講的措辭:“新教義……新奇的事物”,這是毒藥,他必須把這些概念連根鏟除,它們是培育相反而衝突意見的肥沃土地。

保羅不希望把自己的信仰當成新奇的、異常的事情來陳述。於是,他把它和他們已經相信的事情相聯係和比較,這樣就能避免分歧產生。

怎麼做呢?

他想了一會兒,想出了一個高妙的計劃,然後便展開了他千古不朽的演說:

“你們雅典人,我知道你們對一切事物都很信奉。”

有些譯本翻譯為:

“你們非常具有宗教熱誠。”

我以為後一種翻譯比較合適和精確。雅典人信奉多神,非常虔誠,並以此為榮。

保羅先稱讚他們,讓他們高興;他們也對他感到親切起來。高明的演講術裏有條法則,是用論據來支持論述,保羅就是這麼做的:

“因為,當我路經此地,看到了你們的虔誠,我發現了一處神壇,上麵題著‘獻給不知名的神’。”

你看,這不就證明了雅典人非常虔誠了嗎?

雅典人非常害怕會忽略了任何一位神祗,因此建立起神壇以獻給不知名的神,有點象多種類的保險,對所有沒有發現的疏忽與遺漏全部提供保險。

保羅提到這一特別的神壇,就是要指出自己不是在奉承;他說明了自己的評論是在觀察之後真心的讚賞。

現在,就可以做這最合適不過的開場了:

“你們一無所知所崇拜的神,現在,由我來把他宣告給你們。”

而那句“新教義……新奇的事物”,保羅隻字未提。他在隻是解釋有關一位神祗的一些事實,這位神祗卻是他們早已信奉而不自知的。

你看,保羅把雅典人原不相信的事情和他們已經狂熱接受的相比擬——這就是至高無上的技巧。

保羅宣揚自己救贖與複活的教義,引述了希臘的一位詩人的一些詩句,這樣他就算講完了。即使聽眾裏有人嘲笑他,但其他的人也會說:“我們要再聽聽你講這件事。”

在說服人或讓人印象深刻的演講中,我們的問題就在於:單純地想把自己的信念植入他人的心裏,反而會使相反和對立的信念不斷地滋生。善於說服的人,說起話來威嚴十足,深刻影響著他人。這就是我在《人性的弱點》一書裏,提到的那些可以派上用場的法則。

在你日常的生活當中,你都會在討論某一題目時遇到和你意見相左的人。你是不是常常在家裏,在辦公室裏、在各種社交場合裏想贏取人心,讓他們和你思想一致嗎?

那麼,你的方法是否有改進的地方呢?你是如何開始的呢?你是利用了林肯和麥克米蘭的智慧和技巧了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你真是一位罕見的外交天才,一位思慮嚴謹細致的高人。

請記住伍卓威爾森的話:

“如果你過來和我說,‘讓我們坐下來商討一下吧。如果我們意見不合,讓我們了解一下為什麼會不合,不同的問題究竟是哪些方麵?’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我們其實離得很近,不合拍的地方也很少,而相合拍的地方卻很多;也會發現隻要我們有耐心、有誠意,並且有著彼此聚合的想法,我們終會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