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來說吧。有一件令人難以相信的轉變,可以證明意識的力量,這個轉變就發生在我的一個學生身上。他曾經因為憂慮,精神崩潰過一次。那個學生告訴我:“我什麼事情都發愁。我之所以發愁是因為我太瘦了,因為我覺得我在掉頭發,因為我覺得自己永遠無法賺夠錢娶個太太,因為我覺得自己永遠都無法做一個好父親,因為我怕失去想娶的那個女孩子,因為我覺得我現在生活得不夠好,我很擔心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我之所以擔憂,因為我覺得我得了胃潰瘍,我無法繼續工作,工作辭了以後,我的內心愈來愈緊張,像一個沒有安全閥的鍋爐,壓力到了難以忍受的地步,必然得有一個退路——果然出事了。如果你從來沒有經曆過精神崩潰的話,那就祈禱上帝讓你永遠也不要有這種經驗吧,因為精神上那種極度的痛苦,是任何一種身體上的痛苦都無法超越的。
“我精神崩潰的情況很嚴重,已經到了沒有辦法和家人交流的程度。我控製不住自己的意識,充滿了恐懼,隻要有一點點聲音,我就會嚇得跳起來。我躲開每一個人,常常會無緣無故地哭起來。
“我每天都痛苦不堪,覺得所有的人都把我拋棄了——甚至連上帝也拋棄了我。我真想跳到河裏一了百了。
“但後來我決定到佛羅裏達州旅行,希望換個環境能對我有所幫助。上了火車之後,父親交給我一封信還告訴我,這封信要等到了佛羅裏達之後再打開。我到佛羅裏達的時候正值旅遊的旺季。旅館裏訂不到房間,我就在一家汽車旅館裏租了一個房間睡覺。我想在邁阿密外一艘不定期的貨船上找一份差事,可並沒成功,所以我把時間都消磨在海灘上。我在佛羅裏達時比在家時更難過,因此我拆開那封信,看看父親寫的是什麼。他在信上寫道:‘兒子,你現在離家已經一千五百裏了,但你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同,對不對?我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同,因為你仍帶著所有麻煩的根源。你的身體或是你的精神,都沒有毛病,因為讓你受到挫折的並不是你所遇到的環境,而是你對各種情況的想象。總之一個人心裏想什麼,他就會變成什麼樣子,當你了解這點以後,兒子,回家來吧。那樣你就能醫好了。’
“我父親的信使我非常生氣,我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訓。我當時氣得都想永遠不回家了。那天晚上,我正在邁阿密的一條小街上走著,經過一個教堂,這個教堂正在舉行禮拜。沒有別的地方可去,我就晃了進去,聽了一場講道。講題是‘能征服精神的人,強過能攻城占地的人’。我坐在神的殿堂裏,聽到和父親同樣的想法,這一來腦筋裏所有的胡思亂想都一掃而空。我這才第一次能夠清楚而又理智的思考,並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傻瓜。看清楚了自己,實在讓我非常震驚,我還想改變世界和所有的人呢——而唯一真正需要改變的,隻是我腦子裏那架意識相機鏡頭上的焦點。
“第二天清早我就收拾行李準備回家,一個禮拜以後,我回到以前的工作崗位。四個月以後,我娶了那個我一直害怕失去的女孩子。我們現在有一個快樂的家庭,生了五個子女,上帝在物質方麵還是精神方麵,對我都很好。當我精神崩潰的時候,我是一個小部門的夜班工頭,手下有十八個人;現在我是一家紙箱廠的廠長,管理四百五十多名員工。生活比以前更充實、更友善。我現在能了解生命的真正價值了。每當感到不安的時候,我就會告訴自己:隻要把攝像機的焦距調好,一切就都好了。
“很誠實地說,我很高興曾經有過那次精神崩潰的經驗。因為那使我發現意識對身心的控製力。我現在能夠使我的意識為我所用,而不會有損於我,我現在才發現父親是對的,讓我痛苦的,不是外在的情況,而是我對各種情況的看法。一旦了解這點之後,我就完全好了,而且不會再生病。”這就是那位學生的經驗。
我深信內心的平靜,生活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在哪裏,我們有什麼,或者我們是什麼人,而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這幾乎與外在的條件沒有關係。
三百年前,彌爾頓在失明後,也發現了同樣的真理:
“意識的運用,和意識的本身,就能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獄。”
彌爾頓這句話的最好例證就是拿破侖和海倫-凱勒:拿破侖擁有一般人夢寐以求的一切——榮耀、權力、財富——可是他卻對聖海蓮娜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而海倫-凱勒——又瞎、又聾、又啞——卻表示:“我發現生命是這樣的美好。”
半個世紀的生活,讓我學到了一句話,那就是:“除了你自己以外,沒有別的什麼可以帶給你平靜。”
我隻是想再重複一次這樣一段話,“一次政治上的勝利,收入的增加,病體的康複,久別好友的重逢,或是其他純粹的外在事物,能提高你的興致,讓你覺得眼前有很多好日子,你不要去相信它,事情絕不是這樣的。除了你自己以外,沒有別的什麼可以帶給你平靜。”這是愛默生在《自信》這篇散文裏的結語。
愛匹克泰德,這位偉大的斯多葛派哲學家,曾警告我們:比起割除“身體上的腫瘤和膿瘡”來說,極力消除思想中的錯誤意識要重要得多。
愛匹克泰德在十九個世紀之前說過這句話,可是現代的醫學卻也能支持他的理論。坎貝-羅賓博士說,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裏收容的病人中,有五分之四都是由於情緒緊張和壓力過大引起的。就連一些生理器官的病例也是如此。“歸根究底,”他宣布說,“這些都是生活和問題的無法協調引起的。”
蒙田,這位偉大的法國哲學家,用下麵的兩句話作為生活的座右銘:“一個人因事情的發生所受到的傷害,不如他對事情發生抱有的意見來得深。”而我們對、事情發生的意見,完全要看我們自己怎樣決定。
當你整個人精神緊張,被各種煩惱困擾的時候,我應該大膽地告訴你,你可以憑自己的意誌力,改變你的心境。而且,我還要告訴你如何做到這一點。其實秘訣非常的簡單,可做起來可能要花一點力氣。
威廉-詹姆斯這位實用心理學的權威,曾經發表這樣的理論:“行動看上去是隨著感覺而來的,可實際上,行動和感覺是同時發生的。如果我們能使意誌力控製下的行動規律化,也能夠間接地使不在意誌力控製下的感覺規律化。”
換句話說,威廉-詹姆斯告訴我們的是,我們不可能隻憑“下定決心”就能改變我們的情感——可是我們可以變化動作,而當我們變化動作的時候,感覺也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改變。
“於是,”他解釋說,“如果你感到不快樂,那麼唯一能找到快樂的方法,就是振奮精神,讓行動和言詞似乎已經感覺到快樂。”
這種簡單的辦法是不是有用呢?你不妨親自試一試。讓你的臉上露出很開心的笑,挺起胸膛,好好地深吸一口氣,然後唱一小段歌,如果你不能唱,就吹口哨,若是你不會吹口哨,就哼一段歌。你就能很快發現威廉-詹姆斯的意思了。也就是說,當你的行動能夠顯出你快樂的時候,你的感覺根本就不可能再憂慮和頹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