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改變你心態的九個字(1 / 3)

幾年以前,我參加了一個廣播節目,節目的主題是“你所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什麼?”

這很簡單,我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意識的重要性。意識造就了你的個性,隻要知道你在想些什麼,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人。其實,人的命運,完全取決於人的心態。愛默生曾經說過:“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不可能是別種樣子的!”

我現在確信,如何選擇正確的意識是我們一生必須麵對的最大問題,事實上,這也算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唯—問題。如果我們選擇了正確的意識,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馬可-奧勒留,這位曾經統治羅馬帝國的偉大哲學家,把這個道理概括為這樣一句話:“生活是由意識造成的”,如此簡單的一句話卻能決定你我的命運。

意識決定了我們的生活。如果我們的意識是快樂的,我們的生活就會很快樂,如果我們的意識充滿悲傷,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悲傷,如果我們杞人憂天,我們的生活就會伴有恐懼;如果我們想得都是些不好的念頭,我們的生活恐怕也就無法平靜了,如果我們總覺得自己會失敗,我們就不會成功;如果我們孤影自憐,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很孤獨。因此,諾曼-文森-皮爾就說過,“你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樣,而你卻是你所想的。”

是不是我在暗示:對於所有的困難,我們都應該用習慣性的樂天態度去看待呢?不是。因為,生命不會這麼單純,樂天的態度也不是萬能的。不過,麵對困難,我仍然鼓勵大家趨向正麵,不要采取反麵的態度。也就是說,當麵對問題時,我們不能憂慮,我們必須關注問題。關注和憂慮有著重大的分別。比如,當我要通過交通擁擠的紐約市街時,我關注正在做的事情,可我並不會憂慮。關注的意思就是要先發現問題在哪裏,然後鎮定冷靜地加以解決,而憂慮並不是在想如何解決問題,而是無緣故地擔心,瘋狂地在原地打圈。

一個人可以一邊關注很重要的問題,一邊還可以在衣襟上插著花昂首闊步,也許很多人都不會相信這樣的事情,可洛維爾-托馬斯就是這樣做的。洛維爾-托馬斯曾經主演過一部著名的影片,這是關於艾倫貝和勞倫斯一戰中出征的影片。托馬斯和助手們在幾處戰事前線拍攝了戰爭鏡頭,可讓人動容的是,影片不僅記錄了勞倫斯和他那支多彩多姿的阿拉伯軍隊,也記錄了艾倫伯征服聖地的經過。他在電影中的演講——“巴勒斯坦的艾倫伯與阿拉伯的勞倫斯”,更是轟動了倫敦和全世界。由於洛維爾-托馬斯的出色表現,倫敦的歌劇季延後了六個禮拜,卡文花園皇家歌劇院專門空出讓他講冒險的故事,允許他在劇院繼續放映這部影片。他在倫敦取得盛大成功之後,又很成功地去了幾個國家旅遊。然後,他又花了兩年時間,拍攝了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記錄影片,這部影片也很成功。洛維爾-托馬斯這一連串的好運令人難以置信,可不久,不幸發生了——他破產了。當時,我就和他在一起。記得當時,我們生活得很窘困,幸虧一位蘇格蘭的畫家——詹姆斯-邁克伯借錢給托馬斯,我們才得以去街口的小飯店吃飯,不然的話,我們就連那點菲薄的食物也吃不到。洛維爾-托馬斯破產後他極度失望,可他並沒有因此而沮喪,麵對龐大的債務,他很關心,可是他並不憂慮。此時,他的思想積極而又勇敢,因為他知道,爬到高峰就必須得經過訓練,而挫折便是一種非常有益的訓練。如果他被挫折擊倒,被黴運弄得垂頭喪氣的話,他在別人的眼裏就變得一文不值了,尤其他的債權人。有了正確意識的引導,他每天早上出門前,都把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後昂首挺胸走上牛津街。

我們的精神狀態會對我們的身體和力量產生重大的影響。關於這一點,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哈德菲在他的小書《力量心理學》中有驚人的說明。《力量心理學》,這本書隻有54頁卻非常了不起。

哈德菲在書中提到,為了測試人的心理對生理的影響,他請來三個人。實驗是以握力計來度量的。哈德菲讓這三個人在三種不同的情況下,盡力抓緊握力計。

第一次實驗是在三個人在一般的清醒狀態下進行的,這時他們的平均的握力是101磅。

然後,哈德菲再讓這些人做了第二次實驗。這次實驗,哈德菲則對他們進行了催眠,並告訴這三個人,他們非常的虛弱。這時,他們的握力隻有29磅——還不到他們正常力量的三分之一。

第三次的實驗,哈德菲仍對他們進行了催眠。不過,催眠後,哈德菲告訴這三個人他們非常強壯,這時,他們的握力平均達到了142磅。

實驗表明,當這三個人的意識很肯定自己有力量之後,他們的力量幾乎增加了50%。

在哈德菲的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潛在的心理力量是多麼巨大。

為了說明意識的魔力,我還要告訴你一個很奇特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美國內戰期間,它足夠寫一本書,不過現在我要長話短說。基督教的信徒們都應該知道瑪麗-貝克-艾迪,這位道基督教信仰療法的創始人。

瑪麗-貝克-艾迪曾經有一段坎坷的人生。她有過兩次婚姻生活,第一任丈夫在他們婚後不久就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和一個已婚婦人私奔,也棄她而去;貧病交加,她不得不把自己唯一的兒子送走,她的兒子被送走的時候隻有四歲,以後有31年之久,她都不知道兒子的下落。這樣的生活一度讓她很沮喪,她甚至認為自己的生命中隻有疾病、愁苦和不幸。

可就在一個很冷的日子,她的命運出現了戲劇化的轉折。這天,她在麻省的理安市走著,突然滑倒了,摔在結冰的路麵上。她的脊椎因此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她不停的痙攣,看著她痛苦的樣子,醫生也認為她活不久了。即使有奇跡出現,她可以活命的話,也絕對不會再行走了。

由於疾病的困擾,她一直對所謂的“信心治療法”極感興趣。躺在病床上,瑪麗-貝克-艾迪打開她的《聖經》。當她讀到馬太福音裏的句子時,她很受鼓舞。《聖經》上有這樣一段話“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來,耶穌……就對癱子說,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她後來回憶說,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正是這句話,讓她形成了一種意識,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力量。

艾迪太太說:“這些話,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那枚蘋果一樣,讓我知道自己如何能好起來,以及怎樣使別人也能做到這一點……我可以這樣說: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意識,這一切的影響力都是由心理現象產生的。”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對自己說:“這個人是在為基督教信心治療法傳道的。”其實不是,因為我並不是基督教的信徒。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相信意識的力量。從事成人教育35年了,男人和女人都能夠消除憂慮、恐懼和疾病,這我親眼見過,而且已經見過好幾百次。見得多了,已經見怪不怪了。幾十年的成人教育,我得出這樣的結論:隻要你能改變自己的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