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歸納為五倫,分別為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依據《易經》“居中為吉”的道理,夫婦排在五倫的中央,所以最為重要。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指出:“倫,常也,從人從侖。”“侖”的意思,是參差不齊的樣子。因為人和人之間呈現錯綜複雜的關係,不可能完全一視同仁,經常會出現差別待遇。換句話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可能平等,也很難公平對待。我們用“侖”來表示,希望大家共同追求合理的不公平,因為那才是真正的平等。特別加上“人”字旁,是提醒我們人際關係雖然錯綜複雜,卻不應該淩亂無序。人和一般動物的區別,也就隻有這麼一點點,就是人不能像禽獸那樣混淆雜亂,必須維持一定的規則。用“倫”字來解釋關係,就是告訴大家要把倫理看作不可變的共同生活法則,妥善地將其安排在人與人的各種關係當中,人人遵守,使其成為必備的守則。

是不是混淆雜亂,會不會淩亂無序,看夫婦關係最為清楚。實際上,沒有夫婦,哪裏有父子?沒有父子,又有什麼君臣?長幼、朋友就更不必談了。所以,夫婦關係是親子關係的基礎,要先擺正夫婦關係,再塑造良好的親子關係。

親子之間具有血緣關係,憑借血濃於水,比較容易產生深厚的親情。而夫妻二人,卻沒有血緣關係。為什麼一家人當中,有血緣關係的人要分床分室,而這一對沒有血緣關係的夫婦卻可以同室共床而眠呢?其中所含的大道理,對親子關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千萬不能夠忽視。

孔子主張大同社會,外戶可以不閉,而內室的門一定要關好,意思就是,婚姻關係必須良好穩當才能培育出良好的親子關係。上古單親家庭的子女,主要指沒有婚姻關係所生的孩子,被稱為野合之子,簡稱野孩子。現代社會,由於離婚率不斷升高,人為的單親家庭愈來愈多,或者很多父母未婚同居,等到大腹便便才奉子女之命不得不結婚,在這種婚姻關係中,怎麼可能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究其原因,其實十分簡單,往往一句“戀愛沒有條件”的流行話,或者一行“不求天長地久,隻求曾經擁有”的詩句,就害得大家婚姻不穩固,使許多無辜的子女淒淒慘慘。古人說,文章千古事,下筆要慎重。如今之人卻語不驚人死不休,一定要顛倒是非,亂改成語,一知半解卻自以為是,認為這樣才顯得新潮、獨特、與眾不同。殊不知,在你獲得創新美譽的同時,卻種下了無窮的禍根。因此,往昔開卷有益,現代有時卻開卷有害,特別是信息泛濫的時代,必須慎選信息。

不錯,也許戀愛沒有條件,但是,結婚一定要有條件。比如,身體健康,沒有不良嗜好,有謀生能力,也有養家的決心,存有關懷的愛心,並且持之以恒。兩個人要結婚,難道這些條件可以不計較嗎?古時候所說的

“門當戶對”,若是能夠追本溯源,不難發現所說的正是這些條件。可很多人為什麼要搬出一大堆扭曲行為來加以否定呢?

有好的媒妁之言,就有壞的媒妁之言,如當今的婚介所、未婚男女俱樂部良莠不齊;有好的父母之命,如完全站在子女幸福的立場做客觀冷靜考察的父母,也有壞的父母之命,如完全站在自己利益和興趣的立場並不重視子女幸福的父母。時至今日,仍然有為了利害關係而結婚的案例。所以,全盤否定結婚所需要的一些條件,並不合理。

我們的親子關係,特別重視孝道。“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的格言,流傳既廣且久。但如今,某些自命新潮的人士,假借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名義,對其大加批判,不知道這樣的傳統孝道還能夠支撐多久。我們實在沒有必要由於其他民族並沒有這樣推崇孝道,便要狠心將中華文化這一個獨特的產兒加以拋棄!婚姻有許多條件,其中最可靠的一條,其實就是“求於孝子之門”。愛父母的孝子,很少不重視婚姻關係,所以也就不大可能不愛另一半。

孝是親子關係的關鍵,由此產生很多配套因素。譬如對父母要順或不順,不能夠由於我們習慣使用複音詞,把“孝”和“順”連在一起,便認為孝一定要順。心理學家陳大齊教授早已指出:古人說到孝,單用一個“孝”字,不用“孝順”這個複音詞。現代人把這兩個字連在一起,好像孝一定要順,而順也就是孝。實際上孝和順是有區別的,孝不一定是順,而順也未必就是孝。孝中有順有不順,也就是有順的孝,也有不順的孝,必須分辨清楚,不可混為一談。合理的順與不順,才叫作孝。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