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為父母所生,卻不為父母所有,父母對子女隻擁有教養權,並沒有所有權。教養子女是父母應盡的責任,但是父母不能把自己未實現的夢想強製子女去實現。現在,親子關係的重點逐漸被過分放縱或約束太嚴、教子無方卻又望子成龍、父權至上或孫子第一所破壞,這已成為大家最大的隱憂,卻又不知如何是好。

過分放縱分明是溺愛的惡果:孩子無法無天,誰都管不住,小小年紀,滿腦子“隻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思想。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還有什麼事情不敢做?愛後代是母雞也會的事情,父母不能夠為了愛子女,便在物質上盡量滿足子女的生理欲望,在精神上盡量滿足子女的心理需求,否則會寵壞了子女,傷害整個家庭。

約束太嚴則是求好心切的表現:要求子女十全十美,稍有缺失便心急如焚。對“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求甚解,誤認為嚴格不會錯,結果教出盲目順從的不孝子,或者表麵順從而內心怨恨的假孝子,這又有何用?

望子成龍原是人之常情,但必須配合教子有方才有達成願望的可能。現代人“食古不化”地望子成龍,加上“道聽途說”地教子無方,既盼望子女成為出人頭地的天才,又輕易相信“不要讓子女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結果使子女養成害怕失敗、遇事患得患失、事事斤斤計較的心理,自然會不幸“死”在“跑道”上。

食古不化的現象,同樣出現在父權至上的詮釋中。儒家學說的根源是《易經》,通過《易經》,我們有了陰陽的觀念,很早就明白互相對待的相對性,所以在看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時應該舉一反三,悟出“天下的父母都是人,當然可能犯錯誤”的道理;想到“父權至上”,也應該想到“子女若是不能心服,父權又有何用”的相對互動,從而悟出“勿以父權為至上”的重要性。

古聖先賢的道理並沒有錯,卻由於我們不求甚解和食古不化地不當學習,使我們不知不覺做錯了事,反而還自以為是,把錯誤的責任完全推給先人。

現代人對西方學說也是不求甚解,把愛的教育、兒童本位、自由發展誤用得令人擔憂害怕。祖父母心中以孫子為第一,每天早上兩老護送小孫子上學,在校門口依依難舍,甚至祖母和孫子淚灑路上,祖父也紅著眼眶,好像生離死別,令人不知今世何世,怎麼還會有如此悲傷的場麵。在星級大飯店中,常見“四加二加一”的情景:四位老人(包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隨著兩位青年(當然是未經考驗的父母)賠著笑臉,緊盯著一位雄赳赳、氣昂昂的小霸王或小龍女,任其橫掃餐廳,不敢阻攔,任意笑鬧,也不加以勸阻。想當年秦始皇統一天下所獲得的殊榮,也不過如此。這種“六加一症候群”,如果蔓延開來,後果不堪設想。

親子關係,攸關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安寧、國家的興盛以及人類的幸福,若是繼續走食古不化或不求甚解的老路,勢必每況愈下。特別是孝悌的道理,將遭受很大的挑戰,一句“時代變了”,一句“創新是唯一的生存途徑”,一句“求新求變”,就毫無抵抗餘地、輕易地把親子關係推向可怕的境地。

不如正本清源,拋棄食古不化和不求甚解的偏頗心態,好好地正視親子關係,抱持永不嫌晚、永不放棄的堅定信念,以無比的信心和毅力,在實踐中改善現有的親子關係,發揮活到老、學到老的終生學習精神,由自己做起,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作出良好有益的貢獻。

我們所提的建議和意見,僅供參考,如有不當之處,萬望各界朋友不吝賜教為幸!

曾仕強 劉君政

序於台北市明道閣

前言

中國人心裏十分明白,人生不過是一連串的關係。我們常說,有關係沒關係,沒關係有關係。一方麵表示中國人重視關係,隻要找到合理的關係,萬事順遂;另一方麵也指出,各種關係都是相對的,通過彼此互相對待,才能夠建立合理的關係。我們在互動中尋求合理,所以主張中庸之道。中庸的意思便是合理,因此,關係合理化自然成為大家追求的目標。

人和自然構成了天人關係,我們崇尚天人合一的理論。人和人構成了人際關係,我們還在其中特別加入了倫理,形成獨特的人倫關係。而凡是看不清楚的關係,就成為神秘關係,比如人和神鬼之間,隻好祭神如神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