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稱呼官員呢,大致上有以下這麼幾種叫法。
一、“姓”+“官爵”。這裏的“官爵”不必是全稱,比如劉某人任職“散騎常侍”,往往隻呼為“劉常侍”。基本上各個官爵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稱呼,姓趙的“兵部尚書”和姓錢的“禮部尚書”都被稱為“趙尚書”“錢尚書”,姓王姓李的“司勳主事、考功主事”被叫為“王主事”“李主事”,等等。
二、是“姓”+“公”之類的尊稱,應用廣泛,民間可用,官場也可用。要是穿越到貞觀年間,見了房玄齡說“房公安好”,見了魏徵說“魏公萬福”,人家會覺得你這孩子挺有教養的。
三、是“姓”+“官名別稱”。比如唐人稱縣令為“明府”,於是張縣令、李縣令會被叫為“張明府”“李明府”,中書舍人和門下省高官都別稱“閣老”什麼的。
【百姓見皇帝】:也同百官一樣自稱為“臣”。
【皇帝自稱】:“朕“。另外,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別人稱呼皇帝: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親近者甚至可稱呼“郎”!如李世民為“二郎”。
【皇後自稱】:皇太後下製令時,自稱“予”,在便殿見群臣時,則稱“吾”,很多時候也用“我”。
【後妃自稱】:在正式場合用“妾某氏等”,“臣妾”也可,平時則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稱】:對皇帝她也是稱“吾”或者“我”。
【皇帝對兒子稱呼】:親昵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或者稱呼其排行,如九郎之類
【皇太子自稱】:平時還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對皇帝或者皇後時可用“兒臣”,對下人可用“小王”。
【太監、宮女】:在唐代太監是被稱為“宦官”、“宦者”或者“給使”。女的,就是“宮人”、“宮婢”、“侍女”,與後世差別不大。
【自稱:】小子、鄙人、“某”這個算是謙稱裏語氣較為不卑不亢的那種,全社會上下通用。
…………
【社交用語和交友稱謂】
初次見麵說“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對方來信叫“惠書”;請人幫忙說“勞駕”;
托人辦事用“拜托”;請人指點用“賜教”;
讚人見解用“高見”;求人原諒說“包涵”;
老人年齡問“高壽”;客人來到用“光臨”;
與人分別用“告辭”;看望別人用“拜訪”;
請人勿送用“留步”;麻煩別人說“打擾”;
求給方便說“借光”;請人指教說“請教”;
歡迎購買叫“光顧”;好久不見說“久違”;
中途先走用“失陪”;贈送作品用“斧正”。
【親友間禮貌稱呼】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弟、舍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