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的稱呼和現在絕對不一樣,盡歡書裏麵主要是以現在人的閱讀習慣為主。
否則的話會非常別扭啊!
現在,整理一下唐朝的稱呼和一些相關材料。(有一點點長度,無耐心誤入。並非湊字數,網站統計字數是【正文】!我們這篇是【作品相關】!)
【娘子】:戲文之中,夫妻之間,多有“相公”和“娘子”之類。但是在唐朝,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識,一律可以稱為“娘子”。年輕一點的可以稱呼為“小娘子”。所以在唐朝,“娘子”並非老婆含義。
【相公】:在唐代,隻有宰相才被稱為“相公”。所以這個相公可不能亂叫。
【哥哥】:唐代家法,父對子自稱哥哥,或用做自己和別人說話時稱呼自己父親為哥哥。但不普遍。稱父親為哥哥,但又不是單純的叫哥哥。一般是看父親在家中排行多少,然後用排行來稱呼為幾哥。比如父親在家中上一輩裏排行第四,那孩子就可稱呼父親為“四哥”。唐人稱父、兄皆為哥,長輩對晚輩、兄對弟、平輩朋友則直稱名或呼為郎。
【大人】:在唐朝是作為父親的尊稱,並不用於稱呼地位高於自己的官員,而且下級官員見了上級官員或者百姓見了官員,也並不像後世那樣奴顏婢膝。
【皇帝】:唐代皇帝多用“聖人”、“主上”、“大家”。至於和其親近之人或其近侍則稱其為“大家”,皇帝身邊人用,大臣一般不用。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稱呼其婆婆亦呼為“大家”。
【皇太後】:自稱為“朕”。
【皇太子】: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
【太子、諸王】:有時自稱為“寡人”。
【國公】:自稱為“孤”。
【老爺、夫人】:唐代奴仆稱呼男主人為“阿郎”或“主人”;女主人:娘子、夫人;而稱呼少主人為“郎君”;稱呼主母和小姐俱為“娘子”。
【下人】:叫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比如子侄,可以直接叫他的大名或小名,當麵說話時用“你”“汝”“爾”。叫自家奴婢,也是叫名字,生氣起來可以罵“狗奴”、“賤婢”等,但是不要叫“奴才”(是穿越大唐不是大清啊)。您家的奴婢也不會自稱為“奴才”,這個詞在唐代不是一個稱呼語。奴婢的自稱有“賤奴”、“婢子”等。
【上街】:有年紀的男性老人,就叫“老丈”;是老女人的話,稱一聲“阿婆”、“老夫人”;是青壯年男子,叫“郎君”;青壯年女子叫“娘子”;少年男女叫“小郎君”、“小娘子”。
【郎、娘】:唐代稱呼相熟悉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後再加以“郎”呼之,如:張三郎;而稱呼女子則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如:“公孫大娘”、“李十二娘”等叫。或“蕭郎”和“蕭娘”作為普遍的代稱。
【丈夫的弟弟】:為“小郎”;而女婿又被稱為“郎子”。
【官場】:唐代,“大人”隻是作為父親的尊稱,並不用於稱呼地位高於自己的官員。宰相見了一個刺使會自稱為“某”,而稱呼此刺使為“某刺使”或“某使君”。而這個刺使對宰相的自稱亦是“某”,同樣,這個刺使治下之民稱呼這個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對百姓的自稱亦同百姓對刺使的自稱“某”。同樣,對於一個侍郎,無論是其長官或是其下級以至於百姓,俱呼其為“某侍郎”,而對於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獄中待審的囚犯,也是稱呼其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稱為“某”,而女子亦自稱“兒”同常時一樣。例如,像郭子儀這樣地位的人,對給他家修牆的工人講話時,自稱為“某”,而工人回話是也自稱為“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