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陳湯之後,再無陳湯!
說心裏話,元帝朝的事情寫到現在基本上是挺令人感到鬱悶和無聊的。一群無才無德的外戚宦官們上竄下跳,一群有沒有德不好說但是肯定無才的儒生們雞飛狗跳,反正就是兩個字:折騰。
再加上那個庸碌的君主,想出彩都難。
然而,本節主人公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他的豐功偉績和豪言壯語令無數華夏後人讀來都不禁熱血沸騰。
元帝朝也總算有了個亮點。
主人公的名字叫陳湯。
事情的起因要從老朋友郅支單於說起。郅支單於在堅昆安頓下來之後,對漢朝扶持呼韓邪單於而不幫助自己很有意見,所以經常騷擾和襲擊過往的漢朝使臣和商隊。
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呼韓邪單於向漢朝求救:沒糧食了。雖然漢朝當年漢朝自己國內也有嚴重的水災,但是元帝還是很有國際主義精神地發了二萬斛糧食給呼韓邪部。
寧願自己勒緊褲腰帶也要支持國際友人的傳統看來在我國是古已有之。
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的時候,估計郅支單於看到弟弟呼韓邪單於總是從漢朝得到好處。而自己因為離漢朝遠,一來落不著什麼好處,二來惹了事情也不怕。因此就派人向漢朝請求把他在漢朝當質子的一個兒子駒於利受送回來,還假意說願意依附漢朝。
元帝答應了郅支單於的請求,決定派遣衛司馬穀吉負責護送駒於利受。
但是漢朝大臣們對是送佛送到西把駒於利受送到堅昆還是送出國門到敦煌就讓那廝自生自滅進行了一番激烈的辯論。
反方禦史大夫貢禹和博士匡衡還是堅持認為送到堅昆有點多餘。理由是郅支單於離得太遠,而且之前已經發生郅支單於困辱漢使的情況。
現在讓漢使去到郅支單於的地盤,漢使一準沒好下場,到時候想找郅支提出嚴重外交抗議都難。
但是我們的衛司馬穀吉卻並不這麼看待這個問題。
他從容地向元帝進言道:“中國與夷狄有羈縻不絕之義,今既養全其子十年,德澤甚厚,空絕而不送,近從塞還,示棄捐不畜,使無鄉從之心,棄前恩,立後怨,不便。議者見前江乃無應敵之數,智勇俱困,以致恥辱,即豫為臣憂。臣幸得建強漢之節,承明聖之詔,宣諭厚恩,不宜敢桀。若懷禽獸心,加無道於臣,則單於長嬰大罪,必遁逃遠舍,不敢近邊。沒一使以安百姓,國之計,臣之願也。願送到庭。”
本想翻譯一下,卻怎麼也寫不出原文這樣的味道,還是用了原文。
一句“沒一使以安百姓,國之計,臣之願也。”,雖是輕描淡寫,為國為民從容赴死的英雄氣概卻躍然紙上。
穀吉如約將質子送到堅昆,不出所料,郅支單於很無恥地將穀吉殺害。
魯迅先生有一句名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區區在下想,如果把穀吉稱為華夏的脊梁,魯迅先生應當不會有異議。
郅支單於殺害了穀吉之後,自己也覺得心虛。那廝看來看去覺得堅昆還是離漢朝太近,而且呼韓邪在漢朝的扶植下也日益強大,所以就打算繼續向西長征。
恰好緊西邊的康居國由於一直和烏孫國過不去,但是又打不過人家。所以康居國王就想借助郅支單於的勢力來擺平烏孫。
郅支單於正發愁繼續往西跑沒有根據地,而且他自己對烏孫也是一肚子怨氣。所以和康居國是一拍即合,立刻卷鋪蓋向西和康居國靠攏。康居國王聞訊大喜,派手下帶了千兒八百匹大牲口去迎接郅支單於。
也是那會交通條件比較差,又恰好是冬天,所以郅支單於實際帶到康居的人馬不過三千餘人。
雖是如此,康居國王對待郅支單於仍然是畢恭畢敬,畢竟人家是半個匈奴帝國的領袖。為了表示合作的誠意和互相的信任,郅支單於和康居國王做了一件很搞笑的事情。
康居國王把一個女兒嫁給了郅支單於;作為回報,郅支單於也把一個女兒嫁給了康居國王!
囧!!!怎麼樣,大腦缺氧了吧?
要說郅支單於還是幹點實事的,他以自己的三千人為打底,然後又向康居國王借了些兵就去進攻烏孫,殺人搶牲口,一直打到烏孫都城赤穀城附近。
幾仗下來,把烏孫打得是鼻青臉腫。烏孫也不敢還擊,隻好舉眾東遷,把西邊大半個國土空了出來不敢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