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壇那邊的煙花爆響聲遙遙的傳來,人群的喧鬧也像凶猛的洪水一般傳來,即便是在宮裏,也可隱隱地聽得到。
她想,該是出發去龍壇的時候了,四顧周遭竟看不到一個人,她若有所思地看看此時那輪已然紅得十分妖異的月,夢裏的那灘血腥頓時浮上心頭,一切的一切真實的叫她不由的瑟瑟發抖。
龍壇的神台上已燃起了熊熊大火,全帝都的百姓都集中在這裏,他們每人手裏都提著一盞燈,經過神台時便為自己的燈芯采火,象征著天神庇佑著這一方王朝這一方百姓,為人間播下火種,盤點冷暖,隨後,幾百宦臣向百姓潑水,預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今晚是中秋佳節,今晚帝都百姓將在這裏舉行一年一度的朝月盛事。
明月,是帝都人心中象征一切美好的神明,古有明月寄相思,如今,人們依舊相信善解人意的明月可以聽到他們的禱告,可以給予他們幸福。微風拂去層雲,仿佛抹去了一切汙穢,好讓明月更皎潔,讓月滿更加完美。這一刻,所有的人都默契的不再說話,鬧騰的西郊頓時一片靜默。千百人不約而同的停下來祈福,而對於美好事物的憧憬與向往本身就是一種美好,是那樣莊嚴那樣神聖那樣動人。
隨著漫天的花火又一次爆響,人頭開始攢動,今夜帝都月滿,今夜帝都盡是狂歡的意味,所謂佳節,又何嚐不是人們讓自己心安理得放鬆的一個借口呢。我們總是需要這樣一個傳統,好讓自己的感性盡情的暴漲,那既是人們脆弱的一麵,又是極其可愛的一麵,也正因為如此,人生不至於太枯燥,世界不至於太單調。
“大家靜一靜,先靜一靜——”這時,卻見高台上一老者喊道。幾乎所有人都認出了那人,他便是月公主身邊的吳總管。
人群的聲音很快就壓低了,隻有些許窸窸窣窣,吳總管又道:“近幾日,皇上偶感風寒,龍體欠安,宮中禦醫囑咐了需靜養一段日子,所以今晚便由鴻文侯為大夥主持朝月儀式!”
下麵一陣騷動,隻見文武百官皆一字排開,讓出一條道,一麵容清瘦,須發鬑鬑的中年男子款款而來。此人便是鴻文侯——蕭安國。
“侯爺原本是先帝的結義兄弟,曾屢次為朝廷建功立業,這多年來作為虹城城主,廣善布施,深得人心,也為朝廷守得一方安寧立下了不少功勞。不久前,侯爺不幸遭奸人暗算,幸得公主及時將侯爺接來帝都,經宮中禦醫的治療,加上服用上好的藥材,總算渡過難關。”吳總管接著道,“公主道,如今皇上尚年幼,但若長期有公主代理朝政恐怕不合宗法,於是便懇請侯爺再次出山,幫助皇上主持大局。”
其實,對於子民中的大多數來說,吳總管在這樣的場合下講這些話根本不意味著什麼,而對於朝臣中的大多數來說,這樣的宣告便是意味著什麼了,隻是這一切他們早有心理準備,他們原本就不滿於月公主幹預政事,並且多年來鴻文侯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就如泰山一般穩重。在這朝堂之中,一位先帝無比看重的大臣,對於所有人來說,不啻於支撐整個王朝巨柱。作為一個領袖,僅僅有才能叫人心服口服是遠遠不夠的,人們需要的,更是一個有秩序有規矩的井井有條的世界。而他們相信,這個時候,由鴻文侯來代替月公主在朝中的地位是再合適不過的。一來鴻文侯是當今聖上的義父,二來這是朝中大部分人的願望,另外,這也算是先皇的遺願了。
而在尋常百姓眼中,風流人物、綺豔野史,甚至於朝代更迭,都不過是來日茶餘飯後供人咀嚼的典故抑或傳奇,經人耳口傳誦,然後慢慢變成歲月的渣滓。誰家的王朝,誰家的江山又有什麼要緊?隻要明月年年相似,願意傾聽他們心底最最虔誠的禱告,願意與他們共享這一刻的寧靜與安穩,這不就足夠了麼!偶有少數竊竊私語者,也不過說些“但願不要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才好啊……”
這世間的人大多是脆弱的,他們厭倦風雨、厭倦紛擾、厭倦煙塵,隻貪戀那種抓牢一切光亮讓自己在一點點光亮中心安理得的苟安的感覺。所以,這大多數的人都是淡漠的麻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