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剛柔相濟謂之道(1 / 2)

然下之道,一陰一陽,剛不可久,柔不可持,剛柔相濟,方是正道。

軍功爵製,自然是激了秦民昂揚向上的奮,練就了下無敵的秦軍。但同樣也養成了秦民上下無畏,凡事皆可力強者勝之念。無論是陳涉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呐喊,還是項羽“彼可取而代之”和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是”的感慨,從好的,表現的是此等英雄的雄心壯誌,但大而觀之,大秦上下,上至朝廷百官,下至販夫走卒,重威不重德,重威不重禮之風早已深植人心。

公子扶蘇,貴為始皇長子,為人賢德,但始皇帝,既不封太子以崇其位,又無柄朝政以重其功。平常所待,與諸公子無異。

自丞相李斯以下,朝廷中樞,郡縣百官,都是嚴苛律令之輩,圖仗著,不過是皇家的律法的尊嚴。以李斯身份,受始皇帝知遇之恩,為相十幾年,爵位之高,受恩之重,功名之盛,下第一。然始皇帝屍骨未寒,李斯即通同趙高,矯詔廢立者,固然是李斯貪圖功名利祿所致,恐其心中,也不免有下一統,自己出力甚多,下權位,有力者居之,廢立當由我所欲之想。

如此,下之人,均視權位利祿為自家可圖當圖之物。所思所想,毫無禮法忠義,隻有身家利害,在野者固然失無所失,揭竿而起。在朝者卻依然是爭權奪利,不死不休。高官大將,戰勝則有功取賞,敗則降敵以保富貴,秦二世而亡,也是當然之事!

李煜暈了,被羅老夫子的長篇大論徹底繞暈了。不過,等老夫子終於閉了嘴,李煜笑道:“老夫子,秦朝苛政,百姓苦之,即便輔以禮法,恐也難保長久吧?”

羅隱不以為然,到:“秦朝苛政?嗬嗬,請問長官,秦自孝公到始皇帝,政未變,法不移,即為苛政,為何可傳百年,尚越戰越強?長平之戰,秦男子十五以上,六十以下,俱征而為兵,秦民之苦,遠二世之時,何故境內安定,反能大勝趙國?”

對呀?這又是為什麼呢?為啥同樣的施政,前麵百年是越來越強,後麵卻轟然崩潰呢?羅隱的反問,李煜還真答不上來。李煜隻得回道:“李煜愚鈍,實不明所以!”

羅隱道:“其實無他,不在政,而在時”

以羅隱的觀點,當下紛紛之時,秦與六國征戰不休,對於秦人,雖然上了戰場,不免會有殺身之禍,但也意味著功名利祿。有本事,有抱負,好,你上戰場,立戰功。那一切大大的有。對於草莽百姓,既然能在戰場上得到功名利祿,成為王侯將相,一樣的都是打打殺殺,又何必造反呢,畢竟造反並不容易。

但下已定,時勢大變,不管是戍邊還是服役,苦仍然是苦,凶仍然是凶,但隻有苦凶,卻沒了達的機會。苦凶而無報,無奈之下,自然是要另想出路了。

李煜想想,好像也有點道理,但這和禮法教化好像沒啥關係呀?雖追問羅隱:“即是時勢變異,又和禮法何幹?”

羅隱嗬嗬一樂,道:“自然幹係甚重,下大定,自當輕徭薄賦以安其身,禮法教化以安其心,身心俱安,何人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