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上古一脈(2 / 2)

柳蕊道:“說來屈大夫可是貴國上古先賢,一心想振興楚國,而秦時有諺雲‘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漢爭霸後楚國之子孫想複立楚國之人仍大人人在,不知陛下的滇國偏隅兩南外城卻作何感想?”滇國國君一呆,衛青張騫聽了也精神一振,想聽聽這滇國之君如何回答。

卻見滇國國王哈哈一笑道:“這個問題嘛,說實話我國上幾朝君主都有過殺回中原複立楚國的打算,但自從聯親政這幾十年以來已慢慢想通了這一道理,愛國精神固然是必不可少,像《國殤》那樣為國捐軀的勇士確讓人可歌可泣,但對百姓而言,誰主天下都無所謂,主要是能否天下太平、生活安定。我們君主能做的或許就是這些,讓國家安定,百姓和樂,同興戰爭非福乃禍。”

“好!”“陛下英明!”三人紛紛鼓起掌來,覺得這年邁的滇國君卻是睿智無比,滇國有他實乃百姓之福。衛青心中不由想起項霸來:“要是項兄弟日後也作此想就好了。”

正當三人頌揚時滇國國王卻一擺手略顯迷惑地道:“聯雖想天下太平,百姓和睦,但可有一法可概之乎?”目光盯著柳蕊,似乎對她已心生敬重,希望她能提供答案。

“當然有。”柳蕊嫣然一笑毫不客氣端起一茶杯作揖道:“昔孔子有弟子問日‘其恕乎?’陛下認為可否?”“這‘恕’當何解?”“怒仍‘寬恕、仁愛’之義,孔聖有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得人心者得天下’其必可釋為‘仁’。”

“是嗎?但聯已聞汝大漢與匈奴時有爭戰,作為文明之都卻為何仍行此霸道之術?”張騫、衛青一呆都以為柳蕊答不上來。

哪知柳蕊麵色不變,娓娓道:“兩國交戰,罪在匈奴侵擾,我大漢興的是仁義之師,但日後勝利時要想鞏固不施仁政同樣天下不安。”“那貴使之意要想天下歸心國家長治久安,必行‘仁政’?”

“不錯,此乃真正的治國之道‘仁者無敵’。”柳蕊一臉堅定地道。衛青與張騫可等一次發現柳蕊有此傑出的政治見地,一時都震住了。滇國國王卻雙目放光,滿臉虔誠地道:“領教、領教,謝謝貴使指點。”

之後眾人又談論到漢大賦,柳蕊更是對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子虛賦》幾乎倒背如流。其中對大漢鼎盛的描繪直引得滇國國君瞠目結舌,驚歎之極,神往不已,要不是上了年紀,還真想隨他們回大漢一趟。

“蕊兒你可真是了得,何時增了這一身見識卻不告訴為夫,快快招來,否則定你個欺夫之罪。”衛青回房後捧住柳蕊俏臉故作生怒道,“哈哈!本夫人今日解了你倆個大使的圍,先不謝我還要拷問,我偏不說。”柳蕊咯咯一笑躲上床去。“你敢。”衛青也跟著撲上床去。

原來柳蕊見識突增全因衛青困於月氏時為解寂寞不時地去羞月公主清瑩處借閱書籍與之交流談時事所致,不想今日卻派上用場,一番交流盡顯天朝上國之大國風範,贏得了滇國國君的無比尊重。

在滇國再逗留了十餘天,盟議之事也已粗定,那滇國國君傾慕故土文化更想柳蕊留下為兩個皇子作太傅,但因漢使要歸漢而作罷,不過卻言兩日後就是舉國歡慶的“萬象節”便極力挽留眾人渡過此良宵佳節再回去,眾人感其盛情於是也就留下了。

“衛哥哥,明日那滇國國節該是怎麼個模樣呢?”柳蕊府衛青之之肩細語道,“不清楚,想必是與象共舞了,聽說此國尊象為圖騰,象是聖物。”

“喔,難怪那日我們見到那些少女時就看到她們與大象相處甚歡,不過該不會真有一萬頭吧?”“哈哈!管他有多少頭,啊我要睡覺了,夫人明日數數。”“哼,不準睡,你要睡明兒就罰你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