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光武中興,建都洛陽以來,本朝的國策,向來是和貴族士大夫共天下的。光武帝的追隨者之中,實力最強也最富盛名的是南陽豪強,其次,是關西世族,畢竟,關西世族是高帝的親密戰友,大漢的江山,是他們的祖宗打下來的。附之驥尾的,則是清流士大夫世家。
自從宣明之世,天子強力打擊不法豪強以來,看明白看清楚了的世家大族都順應時勢,做出了改變,棄武從文,由軍功貴族轉為儒學世家了。既然天子希望的,是世家大族遵守法度,讀書識禮,至少要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那麼,軍功貴族們向儒學世家轉化就是必然的趨勢了。在這一點上,關東世族明顯優於關西世族,他們頭腦靈活,轉變得最為快捷。
如此一來,本朝的功臣們便經曆了痛苦而漫長的轉變,從軍功貴族轉化為儒學世家。如此一來,清流士大夫們的影響力就逐漸加大了,在外戚和宦官走馬燈一般的爭鬥之中,他們左右逢源,追求著自己的富貴前程。久而久之,大漢的天下,就逐漸被一群清流士大夫主宰了。他們睜大雙眼,不斷地尋找著新的政治盟友和靠山,用自己的聲望換取秉政者的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貴為天子,也要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才能繼續統治天下。
本朝的天下,按照地域,一共分為一十三州。若論腹心之地,不過司隸、豫州、兗州、青州、徐州、豫州六州。這六州之中,世家大族最多,大致以關西世族和關東世族為主,本朝聞名遐邇的四大世家,弘農楊氏、汝南袁氏、潁川荀氏、潁川陳氏都出自這六州之中。
其它七州之中,交州遠在化外蠻荒之地,一向由蒼梧士氏把持地方政權。涼州、並州、幽州三州一直是邊關苦寒之地,不僅兵禍頻仍,而且無有休止,向來被中原世家視為畏途。益州、荊州地阜民豐,少經戰亂,境內世家大族結盟自守,以待聖天子出,可以垂拱而治。
最後一州就是揚州了,揚州比較特殊,境內的世家大族大多都是從中原遷徙而來的。無論是想要僭號稱帝的袁公路,還是想自謀出路的孫伯符,要想在揚州站穩腳跟兒,就需要獲得揚州揚州世家大族的支持。說句實話兒,這個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並無特例。
本朝的高帝以一介平民起家,最後掩有天下,他的稱帝之路,就是從“約法叁章”贏得關中父老支持開始的。大司馬呂布是何等強項?誅殺了數百家世家大族,最後還不是出台了《九品官人法》,和天下的世家大族達成共識?自古以來,爭霸天下之人,都是要和天下的世家大族合作的。用富貴收買也好,用刀子殺也罷,至少,他要贏得大部分世家大族的支持。
袁術的主簿閻象,還有大名士張範反對袁術稱帝,袁術就不敢輕舉妄動,就是這個道理。
世家大族的形成,特別是“儒學世家”的形成,需要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和當地的經濟、文化的緊密相關的。汝南袁家用了百餘年,並州王家用了數百年,何也?這個不難理解,汝南袁家靠近中樞,自有樓台之便,並州王家地處邊陲,肯定要多付出些辛苦。
由此可見,是否靠近權力中樞,是否長久地靠近權力中樞,才是世家大族興盛的根本。
有漢一朝,在中原士大夫眼中,揚州一地地處邊陲。自三代已降,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本朝的腹心之地相比,經濟、文化還是落後了幾十年。春秋戰國時期,活躍於吳、越諸國的著名士人大多來自外域,如伍子胥、孫武、範蠡等等,盡皆如此。江東才俊之士尚且異常匱乏,更遑論什麼名門大族了。直到秦漢之際,這種人才匱乏的局麵仍沒有根本改觀。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羽本臨淮下相人,楚國舊將子孫,後因叔父梁殺人而“避仇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並無名德,避難吳地竟得當地“子弟”憚服。秦末亂起,項梁、項羽在江東起兵,“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置吳中豪傑為校尉、侯、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那麼,問題來了,以吳越之盛,難道就沒有夠份量的世家自己起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