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章 魚龍曼衍的百戲(1 / 2)

“如此,就謝過尚書大人了!”一聽此言,司馬懿立刻就叉手、躬身,施禮相謝了。抬起身來,他就勢兒在袖袋之中一掏,雙手奉上了早已準備好的饋敬。“河內郡的一點兒小意思,為尚書大人賀,還望尚書大人笑納!”他的這一番盤馬彎弓,做得行雲流水一般,熟練之極,兼之他生得人高馬大,全然看不出他還是一個十五歲的童子。“如此,就勞煩尊掾了!”儒雅尚書微微一笑,接過了那一袋饋敬,順勢兒打開一看,裏麵赫然是十枚並州金幣。

“這一份厚禮,實在是受之有愧呀!”尚書大人有些不好意思了。“該當如此!該當如此!日後勞煩尚書大人之事甚多。些許小意思,實在是不成敬意!”司馬懿再次躬身,笑容可掬地說道。“好吧!我就收下了!若是尊掾有事,可以隨時來找我。”尚書大人收起了饋贈。

差事終於辦完了。司馬懿心中懸著的那一顆心,終於放下了,他深吸了一口氣,走出門來,這才發覺早已汗透重衣了。人生之中的第一次入仕,人生之中的第一次行賄,就這樣稀裏糊塗地過去了。此時此刻回想起來,著實有些汗顏。既然差事已了,索性就遊玩一番吧。

司馬懿舉起大袖,擦了擦滿頭滿臉的淋漓汗水,這才安步當車,四處閑逛起來。

他第一個看到的,竟然是魚龍曼衍的百戲。“百戲”一詞產生於漢代。《漢文帝篡要》記載:“百戲起於秦漢曼衍之戲,技後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幢等也。”百戲包羅萬象,內容龐雜,凡是歌舞、雜技、角力、幻術等等,無不囊括其內。看起來賞心悅目,洋洋大觀。

春秋、戰國之時,就有侏儒扶盧(爬竿)、優倡侏儒為戲、弄丸、弄七劍等相關記載。有秦一朝,百戲才發達興旺起來,尤為小民百姓喜聞樂見。本朝的百戲,又稱“角抵戲”,包括找鼎、尋幢、吞刀、吐火等各種雜技幻術,裝扮人物的樂舞,裝扮動物的“魚龍曼延”以及舞蹈和器樂演奏與帶有簡單故事的“東海黃公”等,是尋常之時難得一見的娛樂節目。

本朝五百年一出的雄主,雄才大略的武帝,就對百戲很是迷戀。他曾在未央宮中設角抵戲。元封三年,他又在京師興百戲,導致三百裏內臣民前來觀看。元封六年,武帝在上林苑平樂館設角抵戲,京師臣民得到許可前去觀看。可謂君民同樂,一片升平景象,濟一時之盛。

武帝不僅用角力百戲招待臣民,還以此招待遠道而來的邊夷首領和外國貴賓。《漢書·西域傳》中記載,漢武帝設酒池肉林,用以招待四方賓客;作巴渝(舞名)、扶盧(爬竿)、海中碭極(樂名)、曼衍魚龍(戲名)、角抵諸戲以便日常觀賞。武帝接見外國客人,還要設大觳抵,出奇戲諸怪物以示禮敬。方其時也,驚心動魄、情節曲折的百戲,自然收獲了許多驚詫讚美。

除武帝以外,昭帝、宣帝、順帝都好用百戲招待四方及外國賓客,以至於有的士子進諫說:“用奇技淫器、奇禽異獸和角抵諸戲向客人誇耀,這和周公招待客人大不相同啊!”盡管如此,在本朝的朝野之間百戲還是長盛不衰。原因很簡單,百戲的宏大壯闊,非它戲可比。

司馬懿到來之時,百戲才剛剛開始,按照以往的慣例,第一個節目自然是角抵。

“角抵”原出自古代冀州,是祭祀蚩尤的“蚩尤戲”。秦漢之間傳說:“蚩尤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曰‘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以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製也。”本朝龍興之時,角抵戲就已經非常盛行了。

隻不過,此時的角抵戲已經從爭鬥相博,令人看得熱血沸騰的搏擊之術,變成了一種帶有表演成分的遊戲了。據古籍記載:秦時“始皇並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置守、尉,尉掌佐守,曲武職、甲卒。而郡縣兵器,聚之鹹陽,銷為鍾鐻;講武之禮,罷為角抵。”《漢書·刑法誌》也記載說:“春秋之後,滅弱吞小,並為戰國,稍增講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誇視,而秦更名角抵”。究其實際,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害怕民眾起來造反,於是便盡收天下兵器,罷講武、息兵事,讓尚武的民風在角抵之中得以宣泄,從而使得帝王寶座得以平安無事。

經過幾個過場的小節目之後,角抵戲《東海黃公》終於開始了。《東海黃公》是角抵戲的老套路,表演的是是秦朝末年,一個能施法術的黃公到東海去降服白虎,可惜法術失靈,自己被虎所殺的故事。表演中有人虎相鬥、人被虎殺的固定情節。司馬懿曾經在書中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