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7章 上計掾司馬懿(1 / 2)

司馬懿初入仕途,他的官職是上計掾,比三百石。顧名思義,上計掾是負責上計的。

所謂上計,就是由地方行政長官定期向上級上呈上計文書,報告地方治理狀況。

這種考評地方官的方式古已有之,戰國時期,魏、秦兩國即已實行。中央重要官吏和地方首長,要把自己管轄地區的戶口、墾田、賦稅等預算數字寫在木劵上,上報國君,並把木劵剖分為二,國君執右劵,臣下執左劵。每到年終歲末,官吏必須到國君那裏去報核。國君根據右劵親自考核,或由丞相在旁協助考核。根據考核結果,予以臣下升、降、賞、罰。

秦律之中的《倉律》,就曾經提到有關縣裏上計的情況。有秦一朝,各郡每年九月必須定期地向中央報告本地的租稅收入、戶口統計、治安情況等。本朝高帝立國之後,承襲秦製,郡國守、相於歲終遣吏赴京師上計。漢律中有《上計律》,是處置上計事務的專門律條。

從郡國中派到中央去上計的人,為丞或長史﹐光武中興之後,始有專職的上計掾、史。上計時地方向中央呈交計書,或稱為計簿,其內容為郡國一歲中的租賦、刑獄、選舉等情況。郡國上計,一般由皇帝或丞相親自接受計書,武帝劉徹曾在甘泉宮和其它地方受計。前漢末到後漢,多由大司徒受計。朝廷根據計簿對守、相進行考核,有功者受賞,有過者受罰。

各地所上計書,最後集中到丞相府,由計相把這些計簿存檔保管。本朝時,計簿歸尚書掌管。州刺史每年也須向中央上計。各縣於歲末向守、相上計簿,其性質和郡國向京師上計相似。乘計吏送計書到京城之便,地方上往往把向朝廷申報的其它簿籍或貢奉物品也一並帶去,郡國向中央推舉的孝廉之類人才,也可相隨而之行,秦漢時,稱這種辦法為“計偕”。

地方官上計時常舞弊,武帝時,上穀太守郝賢因上計欺謾不實免官。雖然犯者要受重懲,但弄虛作假仍不斷發生。宣帝劉詢曾指出當時地方所上的計簿,是虛假不實的具文,他命令禦史要加強對計簿的查對和核實。元帝時,貢禹說有的守、相因有過而企圖逃避法律的裁製,上計時便委派使善於作弊者起草計書。盡管上計製弊病甚多,可是對於從上而下的層層督課,仍起到相當大的監督、督促的作用。對於郡國守相來說,上計的的確確是一道大坎兒。

“仲達,此次你之所以能夠一入仕就擔任比三百石的上計掾之職,實在是沾了大司馬的光兒!初平三年的上計,其難度是有史以來未曾有過的。其一,河內郡曆經數次大戰,百姓多有逃亡,戶口、墾田、賦稅三項慘不忍睹。其二,這是大司馬秉政以來的第一次上計。其三,原來的上計掾一看大事不好,索性舉家逃亡,不知去往何處了。否則,這個美差如何能輪得到你?話雖如此,可是,若是能夠順利完成上計,你的功勞就是天字第一號的!”

司馬防終於說完了,他回過頭來,緩緩望向自己的老父司馬儁。緩緩說道。“父親,您老人家還有什麼話要對仲達說嗎?”如今的司馬儁雖然年已八十,早已是風燭殘年了,可是,他的理路仍然很清晰。他緩緩抬起頭來,兩隻渾濁的老眼望向司馬懿。“仲達,於意雲何?”

一聽祖父開口,司馬懿立刻就坐直了身子,叉手、躬身,仔仔細細地聽完,孰料竟然是區區六個字兒。司馬懿不愧是智慧如海,片刻之間就聽懂了。他叉手深施一禮,恭恭敬敬地答道。“祖父,此次上計,孫兒定會實話實說,不加分毫掩飾。何也?上計之要,在於君上、朝廷體察下情,方能措置大事。若要順利過關,其實也不是什麼難事兒,無它,拿出行之有效的措置來,該自己做的,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去做。該向朝廷伸手的,一定要以實相告。”

司馬懿的話音方落兒,司馬儁已然撚須大笑了。“仲達,你所言甚是!老夫無憂矣!”

為什麼說上計掾的官職是一個肥缺呢?本朝的朝野之間,有一個不成文的潛規則,那就是對上計掾的考核隻有一條,那就是年終歲末的上計成功。除此以外,郡國守相是決計不會去關心上計掾在做什麼的。一歲之中,以一個月的忙碌辛勞,換來其他月份的風花雪月、優哉遊哉,難道不是一等一的肥缺嗎?當然,若是上計被駁回,上計掾自然是要吃掛落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