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靜靜地站在人群之中,定定地注視著看台之上,心中充滿著無限感慨。大漢的京師洛陽城中,秉政的大司馬府邸之內,竟然有如此動人心魄的好戲!如此看來,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此言信哉!看台之上,黃公頭裹紅綢,身佩赤金刀,與人裝成的虎形白虎相鬥相殺,閃轉騰挪,做出無數身段,惹得台下看客們握緊了拳頭,大呼小叫,臉上充滿了興奮。
緊張刺激的角抵戲《東海黃公》終於演完了。幾個身材婀娜的女子走上台來,開始在兩根高杆之上架設繩索。“噫!竟然是踩繩索!”人群之中,早有那看過的人大聲嚷了出來。“這是繩技,講究的是維持平衡。每逢正旦之時,屆時天子蒞臨德陽殿,接受朝賀,照例是要表演的。”“這位兄台,繩技一道,隻用女子,為的就是女子身材柔軟!”旁邊兒一人搭茬了。
就在這時,一陣定場鼓響起來了,眾人立刻就屏氣凝神,目視台上了。定場鼓過後,隻聽得一聲鑼響,演出開始了。兩位身材婀娜健美的女子身著勁裝走上台來,奔跑之間,就地兒翻了幾個跟鬥兒,最後淩空一躍,竟然穩穩當當地落在了高索之上。台下的看客之中,立刻就響起了一陣排山倒海般的掌聲和喝彩聲。緊接著,靈位女子淩高履索,踴躍旋舞。
司馬懿打眼一看,兩根柱子之間相距數丈,用來表演的兩根絲繩係在兩根柱子頭上,隨著女子的表演還在不斷抖動。噫!這兩位女子有如此身手,兼之身輕如燕,若是來做刺客,豈不是可收一石三鳥之效?想到這裏,司馬懿不由得笑了,大過年的,自己竟然在想刺客!
繩技之後,是爬竿、弄丸、使劍、扛鼎、轉石、衝狹、燕濯等節目,舞蹈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朝朝野之間的約定俗成,郊廟祭祀朝饗等舞蹈活動叫雅舞,比較正規。在宮中酒會宴席的舞蹈活動叫做雜舞,舞姿活潑而健美。著名的雜舞有巴渝、七盤、折腰、長綢舞。
高帝平定關中,巴渝(四川)賨人助戰有功,其本族舞——巴渝舞受到皇室的重視,漸漸不斷加工,在宮廷中流行起來。七盤舞即盤鼓舞,就是在地上倒覆七盤,放一隻鼓,舞者既在鼓上騰踏,又在盤上縱躍。長綢舞即巾舞,舞的人雙手各執著長綢,長綢的盡端裹一個短棍,舞時長綢翻卷,有獵獵風聲。折腰舞主要是腰下動作,一般與翹袖舞並用。漢高祖戚夫人即善翹袖、折腰舞。老男人總是喜歡年輕的小妾的,愛屋及烏,本朝的舞蹈隨之大行其道了。
蹴鞠就是踢球。戰國時期,齊、楚一些城市就風行這種活動。秦時宮中沒有這項活動的記載,本朝則在宮內風行起來。高帝建立漢朝以後,將父親接到都城長安。老頭子過慣了鄉居生活,對深宮大院很不習慣,整天悶悶不樂。劉邦尋問緣故,才知道老父生平所好,是與屠販少年鬥雞、蹴鞠,而宮中又沒有這些,豈能不鬱鬱寡歡?這個好辦!高帝邦便吩咐傳詔,在宮中仿故鄉豐邑的格局,建新豐屋舍,充實販夫屠卒,鬥雞、蹴鞠,供老父取樂。
武帝的姑母館陶公主寵幸董偃,董偃酷愛狗馬、蹴鞠。漢武帝、漢成帝對蹴鞠也很喜愛,並到了癡迷的程度。史書上說,武帝遊觀三輔離宮館時,臨山澤,弋獵、射馭、狗馬、蹴鞠刻鏤,每有所感,即命文士枚皋作賦,以助其興。漢武帝平定西域以後,得胡人中善於蹴鞠者選養宮中。這些人便捷跳躍,精於鞠道,武帝極為喜愛。漢成帝好蹴鞠到了有傷身體的程度,結果群臣反對,以至於諫章不斷。由此可見,本朝的宮廷之中,還是酷愛運動的。
司馬懿遊走在大司馬府中,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隻看得心滿意足,大開眼界。
突然間,他覺得腹如雷鳴,連忙循著食物的香氣,來到一座大殿之中。隻見大殿之內,許多人聚攏在一起,大呼小叫,似乎正在忙著鬥彈棋。大殿的角落之中,蒸騰的爐火之上,正在烤著幾隻油汪汪的全羊,那一陣誘人的香氣,就是從這裏發出來的。司馬懿連忙上前,取了銅盆盥洗一番,然後拿起小刀,割下幾片噴香的羊肉,沾上細鹽,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