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孝獻皇帝的盛大葬禮圓滿結束之後,本朝的京師洛陽城中,年味兒就越來越濃了。
在小民百姓的心中,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正旦”就要來臨了。初平三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最艱難的一年,可是畢竟過去了,過個肥年才是正經。家家戶戶忙著整治吃食兒,打掃房屋,縫製新衣,大漢的京師洛陽城中,到處都是一片祥和,歡天喜地的節日景象。
其實,早在臘月初八,舉城同食臘八粥之時,慶祝建安元年正旦的序幕就已經緩緩拉開了。臘八,除了吃粥,最重要的是,還有盛大的祭祀活動。本朝的大儒萬戶侯蔡邕在《月令章句》一書中是如此描述的:“蠟祭: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蠟,秦曰臘”,而以“蠟”或“臘”最為通用。根據康成先生鄭玄的解釋:“臘謂以田獵所得禽祭也”。在本朝的鄉閭之中,“蠟祭”就意味著開始慶祝正旦,忙碌的一年的人們終於可以痛痛快快地玩樂一番了。
農曆十二月,之所以被稱為臘月,就是因為“蠟祭”的緣故。本朝著名的法學家應劭曾言:蠟祭,乃是“新故交接”。《續漢書·禮儀誌》稱:“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蠟祭,除了歡慶之外,也是驅逐次年瘟疫的大祭。這樣大規模的祭祀,照例是官府牽頭的。
蠟祭的內容,主要記載於《禮記》中《郊特牲》和《月令》兩篇。當大火星在西方的天空消逝之後,人們開始田獵以祭祀諸神;各路諸侯派遣使者,頭戴草笠,向天子官員大羅氏貢獻鳥獸。最先祭祀的神是土地神和四方神。《郊特牲》寫作“先嗇”與“司嗇”,鄭玄認為它們是象神農與後稷那樣的農業神。《月令》則說天子到天宗去祈年,並祭祀公社和門閭。
崔寔在《四民月令》一書中記載的臘日活動非常隆重,要持續七、八天。臘節前,人們殺豬宰羊,向祖先和門、戶等五祀奉獻食物。臘日當天要向神供奉稻雁,次日稱為小新歲,奉酒迎神下界,向尊長敬酒。象正旦一樣,給君、師、耆老拜年。第三天再次獻祭,稱為蒸祭。過幾天還要上墳祭祀亡靈。本朝的臘日定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帝王各以其行之盛而祖,以其終而臘”。帝王出行時要祭道神(行神),稱“祖”;年終合祭眾神,稱“臘”。
自然,在“蠟祭”之時,上至朝廷,下到小民,都要祭祀,與之相伴的,就是大儺儀。
儺,是古代驅除瘟神的巫術,大儺,則是在年終舉行的最隆重的、涉及範圍最廣的儺儀。自從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有漢一朝儒學獨領風騷。同時,不斷發展的儒學也吸收了許多早已約定俗成的東西,比如大儺儀。《續漢書·禮儀誌》之中,曾經詳細記載如下:
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皆赤幘皂製,執大鞀(tao長柄的鼓)。方相氏(神祗,驅疫避邪)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十二獸有衣毛角,中黃門行之。冗從仆射將之,以逐惡鬼於禁中。夜漏上水,朝臣會,侍中、尚書、禦史、謁者、虎賁、羽林郎將執事,皆赤幘陛衛。乘輿禦前殿。
黃門令奏曰:“侲子備,請逐疫。”於是中黃門倡,侲子(男巫)和曰:“甲作食凶,巰胃食虎,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攬諸食咎,伯奇食夢,強梁、祖明共食磔(zhe)死寄生,委隨食觀,錯斷食巨,窮奇、騰根共食蠱。凡使十二神追惡凶,赫女軀,拉女幹,節解女肉,抽女肺腸。女不急去,後者為糧”。因作方相與十二獸舞。嚾呼,周遍前後省三過,持炬火,送疫出端門;門外騶騎傳炬出宮,司馬闕門外五營騎士傳火棄雒水中。
雒,古字,通洛,雒水,就是洛水。整個儀式,其實就是一場十二神驅鬼的表演。
在本朝的朝野之間,大儺儀是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動,照例是要全城百姓一起出動,扶老攜幼前往觀看的。舉辦大儺儀之時,各級官府距離封印之日已然不遠了,年頭歲尾,除了準備上計之外,隻要不是緊急的公事,都可以拖過正旦,休沐之後再辦。可是,太常是除外的。
《左傳》曾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的大事兒,隻有祭祀和戰爭兩件事兒。一到臘八,太常官署就開始忙碌起來了。曆代天子的宗廟、陵園,還有接踵而來的一係列大大小小的祭祀,祭神如神在,是絕對不能馬虎的。太常官署從上到下,每個人走路都是一溜小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