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3章 河內司馬家(2 / 2)

司馬儁,字元異,官至潁川太守,如今已是八十老翁,早就早就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了。

如今,司馬氏的家主是他的兒子司馬防,今年四十有四,正當盛年。司馬防,字建公,他的性格耿直公正,即使在宴會這樣的休閑場所,也保持著威儀。愛讀《漢書》的名臣列傳,著有諷詠數十萬言。或許是司馬氏的武將血脈過於強健的緣故,司馬家的子孫們都像司馬儁一樣兒,一個個都是體魄強健的大個子,儀容甚偉,一眼望去,都好似威風凜凜的天神一般。

司馬防年輕時在州郡任官,曆任洛陽令、京兆尹,年老後轉拜騎都尉,養誌閭巷,闔門自守,一心教育子侄。他有八個兒子,依次為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都聞名於世,因為每個人的字中都有“達”字,故時號“八達”。

司馬防對待兒子們很嚴格,即使兒子弱冠成人後,也要求“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在這一點上,殷王司馬卯簡單粗暴的行伍作風起了極其關鍵的作用。在令行禁止的軍伍之風輔助之下,司馬家“八達”的儒學水平慢慢水漲船高了。

長子司馬朗,字伯達,今年二十三歲。司馬朗九歲時,有客人直接稱呼其父的字,司馬朗便對那人說:“輕慢他人的親長,就等於是不尊敬自己的親長。”那位客人因此而道歉。

光和五年,在司馬朗十二歲時,就通過經學考試而成為童子郎,但是當時的監考官覺得司馬朗身體高大強壯,懷疑他匿報年齡,便質問他。司馬朗回答說:“我的家族中人世代以來的身材一向都很高大,我雖然年輕幼弱,卻沒有急功近利向上層攀援的習氣,從而謊報年齡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這不是我的人生立誌要做的事情。”監試官因此覺得司馬朗品行才能果然異於常人。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窺見司馬家之一斑,豪俠底蘊加上博學好古。

初平元年,董卓進入洛陽之後,關東各州郡軍隊起兵反董。原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為避戰禍,想搬遷至溫縣,司馬朗認為野王和溫縣其實唇亡齒寒,而且李邵背負郡國人民的期望卻先行逃避,恐怕會造成沿山各縣民心動搖及騷亂。但是李邵不聽其言,果然造城當地民亂,溫縣亦遭到劫掠。聽聞之後,司馬朗憤怒至極,大呼曰:“豎子不足與謀,壞我家邦!”

之後,董卓挾持天子,準備西遷長安,當時司馬防擔任治書禦史,應該一起西遷。當時,司馬防認為戰亂四起,要長子司馬朗帶著家人返回家鄉溫縣。於是,有人告發司馬朗想要逃亡,軍隊便抓住他去見董卓,董卓對司馬朗說:“你和我已去世的兒子同歲,為何要背叛!”。

司馬朗回答說:“明公以高世之功德,在天下大亂中輔助天子,清除了宦官的穢亂,舉薦了許多賢士,這的確是虛心深慮,即將成為複興社稷的治世啊。但是隨著威德的隆重,功業的著大,而兵災戰亂卻日漸嚴重,地方州郡有如大鼎煮沸一般,連京城的近郊,人民都不能安家樂業,因此要拋棄住家田產,四處流亡躲竄。雖然已在四方關口設置禁令,以重刑加以殺戮處罰,也不能阻止逃亡的風潮,這就是我為什麼會想回故鄉的原因。希望明公仔有所借鑒,稍加反省深思,那麼名聲就可像日月一般的榮耀,伊尹和周公也不能相比了。”董卓聽完很滿意,也說:“我也有這種感悟,你說的很有道理。”就這樣,董卓就被他蒙騙了。

司馬朗是極聰明的,他知道,雖然暫時托詞哄騙過董卓,逃過了一劫。可是,看董卓和西涼軍的行事方式,是一定會敗亡的。若是自己被董卓留在長安,難免會身遭不測之禍。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還是趁早離開的好。於是,他便賄賂董卓身邊的心腹,偷偷返回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