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郡緊鄰洛陽,與長安相隔咫尺,一向為四戰之地。如今,董卓的西涼軍與關東群雄纏戰不休,戰火一定會波及此地。與其坐以待斃,飽受亂兵荼毒,莫不如趁著道路尚通之際,先到黎陽投靠統領兵馬的鄉裏姻親趙威孫,然後觀察時勢。等到太平之時,再回溫縣。”
回到溫縣之後,司馬朗聚集鄉閭父老、姻親故舊,推心置腹地說了這一番話。“非也!非也!洛陽是大漢的京師,司隸是本朝的畿輔之地,關東群雄是義兵!我就不信,他們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司馬朗話音方落兒,幾個鄉間耆老就跳了出來,指著他的鼻子破口大罵道。
司馬氏在河內郡一言九鼎,鄉黨宗族眾多,說話兒一向算數的。久而久之,就逐漸侵削了鄉閭父老的權力和威勢,這幾個耆老早就看司馬氏不順眼了,此時此刻,正好趁機發作,痛罵司馬朗。在耆老們的煽動之下,兼之父老們戀舊,不忍離開家鄉,背井離鄉前往黎陽。
司馬朗苦苦相勸,隻有趙谘帶著家眷和司馬朗一同前往。趙谘,字君初,明識漢家典籍,見識過人,卻是位好好先生,與人無爭。趙家和司馬家是世交,自然對司馬朗話言聽計從。果不其然,關東群雄攻占洛陽,遍掘諸帝陵寢之時,溫縣的世家大族遭了橫禍,死傷過半。
等到大司馬呂布突出奇兵,一舉襲取洛陽,次第光複司隸之後,司馬朗和趙谘率領宗族眷屬,施施然返回了溫縣。此時,先前那些聲稱“關東群雄是義兵”的鄉閭耆老們早就身首異處,族滅家亡了。從此之後,司馬朗“精達知機,算無遺策”的大名便傳遍司隸境內了。
兩年前,也就是司馬朗二十二歲時,司馬朗被兗州刺史曹操征辟,初為椽屬,後出為成皋縣令,可是不久就因病去職了,後來又複職為堂陽縣長。司馬朗治理政務相當寬惠,不行鞭杖之刑,而民眾也沒有觸犯刑律。方其時也,諸侯紛爭,戰事不絕,各地的徭役非常繁重。縣裏征調百姓服役造船,先前遷徙到都城裏去的百姓,唯恐司馬朗這邊人手不足,於是彼此相邀,私下裏回來相助。由此可見,司馬朗就深受屬下百姓的愛戴。之後又調任為元城令。
從司馬朗的祖父司馬儁開始,似乎“博學好古”就成為了司馬家的傳統。在這一點上,司馬朗大大超越了他的祖父。他認為,本朝的亂世,根本原因是秦朝取消了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功臣無法拱衛中央,而地方郡國又沒有練兵備戰。如今,雖然不需恢複五等爵,但可令地方郡國召集常備士兵,既可抵抗外族侵略,亦可威嚇有不軌之心的亂臣賊子。
司馬朗又認為,應該恢複井田製度,之前人民世代相傳擁有土地,雖然難以征收後重新分配,現今正值亂世,人民流離失所,土地無主,剛好可以借機恢複井田製。自然,恢複井田製的建議並沒有被曹操采納,可是地方郡國太守、國相領兵一事,卻被曹孟德欣然嘉納了。
除此以外,司馬朗實施了許多政策,都被百姓們稱讚。他在軍旅之時,總是穿著簡樸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以身作則帶動節儉的風氣。他十分喜歡人倫典籍,鄉人李覿等享有很高的虛名,但司馬朗經常公開地貶低他們的德行,後來李覿等果真敗亡,當時的人們才信服司馬朗的判斷。當時鍾繇、王粲等人發表言論說:“隻有聖人才能有太平治世。”,司馬朗則說:“伊尹、顏回雖然不是聖人,但是他們的德行言論在民眾中累世相傳、深入人心的話,也可以成就太平治世。”曹操就很喜歡司馬朗的言論文辭,他曾命有司手錄其文章。
和兄長司馬朗相比,司馬懿就顯得灑脫明達多了,至少,他會因時而動,絕不拘泥古禮。像“恢複井田製”這樣的建議,以他的性格,是決計不會進獻的。司馬懿,字仲達,很早就聰慧異常,“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在博覽群書的同時,還習武強身,是文武雙全之人。
當時,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年輕時,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仲達絕非池中之物,這是司馬朗的朋友們一致的評價。
司馬懿少年時和著名隱士胡昭關係很好。因與同郡的周生等人結怨而被謀害,胡昭知道後立刻涉險尋找,在崤山澠池之間找到周生一行,請求他們放過司馬懿,周生開始不肯,但胡昭哭泣的誠意最終還是感動了他,救下司馬懿。經曆過這番挫折之後,司馬懿越發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