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6章 陳元方順天應人(1 / 2)

當今天子劉協的死訊,很快就被洛陽朝廷有意識地散布出來了。隨之而來的,自然是十二月二十日的盛大葬禮,還有正旦之日,孝懷皇帝世子劉熙樞前繼位,改元建安一事。在朝廷的宣詔使臣快馬加鞭,到達天下諸侯駐節之地之前,暗藏在洛陽城中的密探,早就用鷹信將這些消息發出了。是否參加孝獻皇帝的盛大葬禮,還有是否承認呂布政權,立刻就成了天下諸侯府邸之中議論紛紜的大事兒。接到確切消息之後,諸侯們立刻召集智囊,商討對策。

可是,就在諸侯們議論紛紜,舉棋未定之時,有一人卻從潁川啟程,趕赴洛陽城了。此人,就是新任侍中、大司馬長史陳群之父,陳紀。陳紀,可是本朝儒林的大人物兒。他出身於本朝四大世家之一的潁川陳家,與汝南袁家、弘農楊家、潁川荀家並稱為本朝四大世家。

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或姚姓,是舜帝的後裔。舜帝,黃帝八世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有虞氏,名重華,字都君,諡曰“舜”。這裏有個問題,舜帝,姚姓,為什麼又是有虞氏呢?很簡單,萬戶侯蔡邕曾雲: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通誌·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這,便是姓氏之別。

上古時期,最為著名的有八姓:姬、姚、媯、姒、薑、嬴、姞(ji)、妘(yun)。

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史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

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農神後稷等,都是黃帝的後代。後稷承繼姬姓,他的後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五十三。由姬姓衍化出四百一十一姓。黃帝之所以為中華始祖,最初的根源就在於此。

炎帝居薑水之旁,以薑為姓,後來衍生出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妘起源於帝嚳高辛氏;嬴起源於少昊金天氏;姚、媯同源,都是起源於帝舜;姒起源於大禹。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據《通誌·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陳胡公虞滿,封他在陳地,建立了陳國。虞滿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胡公滿傳至十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後改為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田代齊薑”。後來,齊王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王氏,其後代即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田軫複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複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曆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

陳胡公滿的子孫,除了陳完這一支主係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湣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牖。三是陳湣公次子陳全溫之後的陳引奇,居於固始,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陳寔,就是潁川陳家的第一代。

陳寔,字仲躬,潁川許縣人。陳寔出身微寒,起家任都亭佐,轉為督郵,遷西門亭長,四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公,再辟大將軍府。司空黃瓊辟選人才,補聞喜縣令,治理聞喜半歲;複除太丘長,後世稱為“陳太丘”。其子陳紀、陳諶並著高名,時號“三君”。他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與鍾皓、荀淑、韓韶合稱為“潁川四長”。

陳寔家境貧寒,去拜訪名士荀淑的時候,叫長子陳元方拉車,幼子季方執杖車後跟從,孫子長文年幼坐在車裏。到了荀家,荀淑設宴招待他們,荀家八龍一個給他們開門打簾,一個行酒,其他的六龍輪番布菜。這一道獨特的風景成為當地的奇聞,人們甚至給這父子三個畫像後廣為傳誦,說他們出行是“真人東行”,尊稱他們父子三人為“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