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也就是中平四年,陳寔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四。諡號文範先生,葬於郎城。
陳寔生有六子:陳紀、陳政、陳洽、陳諶、陳信、陳光,長子、四子最為傑出。
四子陳諶(chen),字季方,與兄陳紀齊德同行,父子三並著高名,世稱“三君”。多次同時受到朝廷的辟召,同時旌命。羔雁成群,當世榮之。陳諶曾任司空掾,可惜很早就去世了。在本朝的儒林之中,有關父子三人的軼事典故極多,有關陳諶的有兩條。
其一,陳諶設喻答客問。
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其二,元方季方。
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谘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指兩人難分高下。後稱兄弟皆賢為“難兄難弟”或“元方季方”。
陳老爺子一生最得意的事情,應該是生了陳元方和陳季方這麼兩個才學見識都非常高明的兒子,並且這兩個兒子又給他生了很出色的孫子,陳家可謂滿門俊才。某天,元方的兒子長文和季方的兒子孝先爭吵,各自誇耀自己的父親的功業德品高,吵了好久爭不出勝負,這兩個娃娃跑到爺爺陳太丘那裏,要老爺子下結論。沒想到老爺子不緊不慢地說:“論學識品行,元方和季方各有所長,互為兄長,難以分出高下優劣啊!”
每當講論至此之時,蔡侯爺便會大發感慨:“可惜陳季方死得早了,否則必是儒林領袖。”
陳紀,字元方,潁川許縣人,今年已經六十七歲高齡了。與弟陳諶俱以至德稱,兄弟孝養,閨門雍和。與父親陳寔和弟弟陳諶在當時並稱為“三君”。遭父喪,哀痛嘔血豫州刺史表上尚書,繪象百城,以勵風俗。遭黨錮後,累辟不就。董卓入洛陽,就家拜五官中郎將。紀不得已而到京師,累遷尚書令。後來,看到董卓橫暴,多行不義,故爾棄官回鄉居住。
如今,名滿天下、碩果僅存的“三君”之一,陳紀陳元方,在兒子陳群的陪伴之下,終於從潁川啟程,趕赴大漢的京師洛陽城了。這個消息一傳出來,從潁川到洛陽的官道旁邊兒,立刻就人山人海了,擠滿了清流名士、儒生士子,人人都想見一見名滿天下的陳元方。
從潁川郡的許縣趕赴大漢的京師洛陽城,先要北上,取道潁陰、新鄭、管城,然後折而向西,經過滎陽、成皋、偃師諸城,才能到達洛陽。沿途有六百多裏,雖然陳紀所乘的是工曹篆為大司馬呂布特製的八寶轀輬車,可是畢竟年紀大了,一路迤邐行來,還是頗為辛苦。
自從接到從洛陽城傳來的緊急鷹信,得知當今天子劉協已經薨了之後,陳紀立刻就在家中舉哀,立刻更換了最重的孝服“斬衰”,同時命令全家服喪。一路之上,他謹守古禮,一言一行,都足以為士林楷模。可是在私下裏,他和兒子陳群議論之時,才稍稍流露出真意。
“長文,此次孝獻皇帝不幸駕崩,雖然有孝懷皇帝世子劉熙繼承天子之位,可是,這漢室的天下,大概也隻有這一代嘍。我觀大司馬,是一個熱血男兒,他未必有登基為帝、改朝換代的意思。可是,昭懿夫人嚴嫣卻酷似高後,我想大概是要補齊大司馬的不足之處吧。”
“再加上大司馬麾下舊部,以及左右近臣的攛掇,大司馬若是不稱王加九錫,恐怕也不能安諸臣之心。如此看來,大司馬稱溫王,已然是板上釘釘兒的事兒了。既然如此,我潁川陳家就不能不挺身而出,以為士林楷模嘍。康成先生尚且如此,我潁川陳家又豈能落後呢?”
陳紀終於說完了,他徐徐飲了一口茶,看向陳群。“父親所言甚是!以康成先生的法眼,豈能看不清時勢?既然如此,順勢而行,便是順天應人。依孩兒之意,父親應該單獨上疏,請朝廷封大司馬為溫王,並加九錫。”陳群拱手說道。“此言大善也!”陳紀撫掌大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