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懷皇帝的宗廟祭祀,是仿照四親廟辦理的。
四親廟,出自《禮記·祭法》,天子七廟,一祖廟,二祧廟,四親廟。本朝的始祖,自然是高帝劉邦了,二祧廟為文帝和武帝之廟,後來又附了宣帝和元帝。始祖廟和二祧廟為不遷之廟,也就是說,三位天子的神主是一直被供奉在裏麵不動的。
四親廟指的是高、曾、祖、父四代的廟,是代遷之廟。因為某一天子的高、曾、祖、父到了自己兒子一輩,高祖就成了高高祖,不在四親廟之中了;到了孫子,連原來的曾祖也退出四親,不成為曾祖、高祖了。因此,四親廟隨著輩份的降低而代遷,它們不是永遠不遷之廟,不能像始祖和二祧那樣,永遠得到後代的祭祀。
安葬孝懷皇帝之時,前太尉趙謙就曾經提出過異議,他擔心百年之後,當今天子的神主無處安放。當時,大司馬呂布提出了一個意見:“可以和孝懷皇帝的神主放在一起呀!傳統兼傳嗣好了!今上身後,承繼大位的皇子,兼祧孝懷皇帝的法統和法嗣好了!再者說來,隻是附廟,同堂異室,不必要求得過於嚴格。”當時之時設想,沒想到現在竟然一語成讖了。
第一個出班反對的,是萬戶侯蔡邕,‘同堂異室’的祭祀製度,就是他老人家提出來的。
“自從周公製諡以來,天子七廟,已為成法。七廟之中,一祖廟,二祧廟,四親廟。祖廟之中,祭祀的是本朝的始祖,不可更易,也無法更易。二祧廟之中,祭祀的都是經天緯地的君王,文帝、武帝自不必說。即便是後來附廟的宣帝和元帝,也都是有豐功偉績的。”
“既然祖廟和祧廟不能附,那就隻好打四親廟的主意了。四親廟指的是高、曾、祖、父四代的廟,按照本朝的規製,誰的子孫,便附誰的廟,孝獻皇帝該當附孝靈皇帝之廟,與孝懷皇帝同堂異室。生為兄弟,死後同廟,更顯手足情深,這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說到這裏,蔡侯爺加重了語氣。“以孝獻皇帝一聲的功業,連一個褒諡都得不到,又怎麼能奢談立廟呢?退一步說,孝獻皇帝都可以立廟,孝懷皇帝的廟立不立?孝懷皇帝的廟立了,孝靈皇帝的廟立不立?”“然也!”“此言大善!”在座的文武百官們立刻頻頻點頭了。
以孝靈皇帝一生的功業,若是給他立了廟,那才是天大的笑話兒。
一看群情激奮,蔡老頭兒滿臉義正詞嚴,荀攸不由得大為氣餒了。唉!盡人事而知天命吧!他準備再辯駁幾句兒,就順勢兒收篷好了。正在此時此刻,一個清朗的聲音在大殿門口響起來了。“諸君!孝獻皇帝在世之時,我大漢收複西域,擊破貴霜,難道不應該立廟嗎?”
眾人回頭一看,赫然是太常馬日磾。馬日磾一身白衣,竹仗麻鞋,風塵仆仆,正徐徐向丹陛走來。一聽此言,並州諸將所坐之處,立刻便嗡嗡聲大起了。無恥!太無恥了!這是貪天之功據為己有!收複西域,擊破貴霜,這可是大司馬的功績,又與大行皇帝何幹?
可是,按照本朝的規製,天下,乃天子之天下,天子在世之時,所有的功績,都應該算在天子身上的。即便天子荒淫無道,國勢不張,可是,這些功績的的確確是在他在位之時取得的。以規複西域,擊破貴霜的赫赫武功,換取一個廟號,這是完全合乎本朝禮法的。
一時之間,所有人都沉默了,他們抬起雙眼,望向大司馬呂布。這事兒,也隻好讓大司馬來裁決嘍。“康成先生,於意雲何?”呂布麵帶微笑,右手輕抬,緩緩問道。噫!高密侯竟然也在?他老人家可是本朝儒林的泰山北鬥,一語可定乾坤!一時之間,眾人都心定了。
高密侯鄭玄鄭康成緩緩起身,走到丹陛之下,手持芴板,一絲不苟地行了大禮。這才朗聲奏道:“臣,高密侯鄭玄,參見大司馬!參見昭懿夫人!依老臣之見,太常馬日磾之議,是完全合乎禮法的。然,臣卻無法苟同。”一聽這話兒,百官都驚呆了,露出了錯愕的表情。
既然完全合乎立法,為什麼您老無法苟同呢?這不是前後矛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