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1章 臣高密侯鄭玄無法苟同(1 / 2)

本朝的士大夫,中都官也好,郡國官也罷,大多數都是有些氣節的。有氣節的人,泰半是不願隨聲附和、阿諛奉承的。何況,本朝四百年天下,自從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一向以儒學立國,儒學,是最講究風骨的。百官此次隨聲附和,是從心裏敬佩大司馬的磊落!

大司馬不愧是襟懷坦蕩之人!此時此刻,若是他出言反對,大行皇帝多半兒是以藩王之禮葬之。雖說此舉有秋後算賬之意,可是也並無不妥。有不服的,出兵來打好了!董太師秉政之時,不就一貫如此嗎?可是,大司馬竟然當著文武百官的麵,直抒胸臆地說出來了!

誠然,大行皇帝對他一向不怎麼樣,他心中頗有芥蒂,可是,他畢竟手下留情了。深受先帝厚恩,不能不妥善照料他的子孫。這句話說得何其光明磊落?我知道你對我不好,我也很有意見,可是,現在你薨了,你都薨了,我心中還有什麼怨恨可言呢?人死為大嘛。

百官都是聰明人,轉瞬之間,就明白了大司馬的真實立場。隻要不太過分,大行皇帝的名分和葬禮,他都會點頭應允的。想到這裏,文武百官心中立刻湧起了一陣暖流。或許,就是擔心大司馬出言反對,衛將軍高順、涼州牧賈詡、昭懿夫人嚴嫣這才立即表示讚同了。

以己之心度人肺腑,換做自己,是絕對不會如此的。要麼,就將真話埋在心裏,要麼,就假惺惺地掉上幾滴眼淚。由此可見,大司馬的磊落心胸,實在是我等望塵莫及呀!

看到呂布終於同意了,昭懿夫人嚴嫣長出了一口氣兒。奉先呀奉先,你終於想明白了。大行皇帝都死了,死人再也不會說話了。既然如此,多給他一些東西又有何妨呢?如此一來,既堵住了擁漢派諸大臣和天下清流士子的嘴巴,又能顯示你的高風亮節,何樂而不為呢?

既然百官廷議,定下了葬以天子之禮,接下來就是議定諡號和廟號了。

“馬太常行前,曾與臣商議,以為大行皇帝的諡號,當以‘獻’字為諡。《諡法》曰:聰明叡哲曰獻。有通知之聰。知質有聖曰獻。有所通而無蔽。臣與馬太常都覺得非常合適。不知諸君以為如何?”少府荀攸再次出班,捧著芴板奏道。“獻”字?文武百官立刻愕然了。

《諡法》,相傳出於周公製諡,一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都是褒諡,第二部分大多是平諡,第三部分開始有惡諡。“獻”字在第二部分,屬於平諡。通知之聰,指的是聰慧,知質有聖,指的是敬天法祖,一心中興漢室。有所通而無蔽,指的是知道的絕不隱瞞。

說句實話兒,比起大行皇帝的所作所為,這個獻字還真的頗有頌聖掩過之嫌。

在座的諸位,並州諸將不多,而且以大老粗居多,聽不懂話裏話外的弦外之音。大司馬和昭懿夫人早就抱定了決心,人死如燈滅,絕不苛求。大多數的百官無可無不可。在這種形勢下,荀攸的提議竟然成議了!

這個結果,幾乎讓他歡呼雀躍了。要知道,他是準備拚了老命來爭的。按照大行皇帝的所作所為,大概是要在《諡法》的第三部分之中去尋摸字眼兒的。

可是,在下一關,廟號的問題上,荀攸為大行皇帝設立家廟的提議,遭到了激烈的反對。

本朝的宗廟祭祀,是“同堂異室”。建武元年,光武帝在洛陽立一廟,祭祀前漢高帝、文帝、武帝三帝,次年在該廟中合祭前漢高帝以下諸帝。建武十九年,議定宗廟禮議後,又在太廟(高廟)中合祭高、文、武、宣、元五帝,並沿襲以為定製,不複改作。這便是本朝‘同堂異室’祭祀製度的雛形。

光武帝駕崩後,因為有中興漢室的功德,明帝為其特立一廟,諡曰世祖廟。如此一來,京師洛陽城中就有了兩所皇室宗廟,一是祭祀西漢五帝的高廟,一是祭祀光武帝的世祖廟。

永平十八年,明帝駕崩,遺詔毋特修造寢廟,藏其神主於世祖廟更衣別室,並且規定:“敢有所興作者,以擅議宗廟法從事。”章帝去世前,亦遺令藏其神主於世祖廟。此後曆代諸帝皆承而不違,皇帝宗廟“同堂異室”之製於是形成,並為後世曆代王朝相沿用。

所以,本朝高廟五主,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元帝。世祖廟八主,光武、孝明、孝章、孝和、孝安、孝順、孝恒、孝靈。少帝三陵,孝煬(二歲),孝衝(三歲),孝質(九歲),三人都是在嬰兒時駕崩,故而不入世祖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