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的字眼兒要從諡法所規定的字中選取,相傳的周公製諡,一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都是褒諡,第二部分大多是平諡,第三部分開始有惡諡。譬如,文、武、明、睿、康、景、莊、宣等字眼兒是褒諡,簡、恒、匡、僖是平諡,厲、靈、煬都是惡諡。
作為天子,他的稱號往往和諡號、廟號、年號糾結在一起的。這三者之間區別很大,年號用於紀年,新皇繼位之後,是要改元的,在他駕崩之前,往往要用幾個年號。比如先帝靈帝劉宏,在位二十年,先後用了建寧、熹平、光和、中平四個年號。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太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也就是天子也隻敬七代祖先,有廟號的就一直保留下去。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裏,這就叫做“附廟”。
本朝開國將近四百年,高祖、文帝、武帝、世祖光武帝是當仁不讓的始祖,一直是七廟之四。其他的帝王,誰單獨立廟,誰附廟,附誰的廟,本朝的禮官們爭來爭去,爭了個不亦樂乎。最終定議的是,前漢的帝王,附廟高祖、文帝、武帝,後漢的帝王,附世祖、孝明帝,孝章帝的廟,其中的含義很明顯,誰的子孫,便附誰得廟。
本朝的諡法是極其嚴格的,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能擁有廟號,例如高祖劉邦,世祖劉秀,高祖是開國之祖,世祖是中興之祖,前漢、後漢自他兩人始。天子七廟,是從高祖高帝始,還是從世祖光武帝始,在本朝定鼎開國之時,爭了許久才有定論,那就是從高祖高帝時始。
在諡法上,每一個字眼兒都是特殊含義的,是不能隨便使用的。譬如先帝的諡號是“靈”,靈字在諡法上是這樣解釋的:不勤成名曰靈。死而誌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怪曰靈。極知鬼神曰靈。
靈字的含義大概如下,放任本性,不見賢思齊。誌向極大,命運卻不好。敬鬼神而不能遠之。聰明,但是不能付諸行動。按照以上的解釋,對照先帝的一生,還是非常恰當的。史官們給了先帝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但是,靈字是惡諡,頂多算是平諡。
“依老臣之意,大行皇帝,當以天子之禮葬之!”司空種拂顫巍巍地出班奏道。
大行,就是“永遠離去”之意。本朝的規製,皇帝去世之後,還沒有諡號和廟號,從去世到確立諡號、廟號之前,對他的稱呼就是大行皇帝。一旦諡號、廟號確立,就改以諡號或廟號作為正式稱號,不能再稱“大行皇帝”。
譬如少帝崩逝之後,他的稱呼一共有兩個,大行皇帝,孝懷皇帝。本朝最重宗法,天子的諡號一共有兩個字,第一個字照例是“孝”字。《諡法》曰: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慈惠愛親曰孝。周愛族親。秉德不回曰孝。順於德而不違。協時肇享曰孝。協合肇始。
第二個字“懷”,才是少帝的真正諡號。《諡法》曰:執義揚善曰懷。稱人之善。慈仁短折曰懷。短未六十,折未三十。這個諡號,指的是少帝心善,被鴆殺,早夭。傳神極了。
“善!”一人擊掌道。眾人抬眼一看,竟然是一向沉默寡言的衛將軍高順。怎麼?衛將軍竟然發言了?而且是第二個發言了?一時之間,在座之人都睜大了眼睛。“唯!”涼州牧賈詡出班奏道。一向與世無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文和兄竟然最先表示意見了,這是破天荒兒的事兒呀!可是,更令人驚詫的事兒還在後邊兒。“此言大善!”昭懿夫人嚴嫣也開口了,發言之後,她緩緩抬起雙眼,望向在座的文武百官。
“此言大善也!”大司馬呂布以掌擊案道。“諸君,朝野之間,以為孝懷皇帝為先帝所立,大行皇帝為董卓所立,故,孝懷皇帝當葬以天子之禮,大行皇帝當葬以藩王之禮!布出身行伍,不懂禮法。然,深受先帝後恩,不能不妥善照料他的子孫。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念在大行皇帝一生流離,死得淒慘,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兒子,竟然還沒能留下。就葬以天子之禮吧!”
“唯!”“善!”“臣,附議!”“臣等……附議!”呂布話音方落,百官立刻隨聲附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