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王淩拘謹難成大事(2 / 2)

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親屬為袒免親,即所謂“素服”,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從項中向前交於額上,又後繞於髻。光武帝開國以來,此儀久廢,本朝人的袒免親喪服是白闌縞巾。《禮記·大傳》雲:“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你們太原王家是有名兒的豪門世家,五服之內的,就完全按照《禮經》去辦。五服之外的,都著‘素服’好了。王家主,王使君,不知你們意下如何?”太常馬日磾端坐在案幾後麵兒,滿臉肅然說道。此時此刻,他的心中很是糾結。

本朝最重孝悌之道,太原王家又是儒學世家,生怕天下的讀書人在喪製、喪儀上雞蛋裏挑骨頭兒。王淩又是簇新兒的家主,若是這次喪禮上出了笑話兒,勢必影響到他的威信。馬太常久經宦海,其中的關竅兒早就洞若觀火了。他此時說出這一番話來,心中早就做好了背黑鍋的準備兒。馬太常是本朝的經學大師馬融的族孫,按理兒是絕對能扛得住天下人議論的。

“唯!”看著王淩在一邊兒沉默不語,王晉隻好輕咳一聲兒發話了。這下隻剩下王淩了,馬日磾和王晉都抬起雙眼,靜靜地等待他的措置,畢竟是太原王家的喪事兒,家主不表態,別人豈能越俎代庖?可是,王淩卻是有苦自己知,一旦有個閃失兒,新任家主的臉就丟盡了。

“翁叔說得對!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隻要大節沒錯兒,小小不嚴的事兒,就莫要管他了!”正在王淩滿心糾結之時,一個蒼老的聲音在屋門口兒響起來了。三人定睛一看,隻見兩個老者在十幾個高足弟子的攙扶下緩緩走進來了。赫然正是鄭玄和蔡邕二人。

“見過康成先生!見過蔡侯爺!”三人連忙俯身行禮。鄭玄和蔡邕伸手虛扶,示意他們起來,自己卻緩緩走到上首兒,坐了下來。以他二人在本朝士林之中的身份地位,是足以受得起這三個人的大禮的。鄭玄和蔡邕都不是素性拘謹之人,和逝去的老王述仿佛相近。

“三位請起!”這次開口的是蔡邕。“還真讓昭懿夫人猜對了。昭懿夫人擔心你新任家主,做起事兒來不敢專斷,特地兒請旨讓我們兩個糟老頭子前來坐鎮。若是有人膽敢雞蛋裏頭挑骨頭兒,看我不用手杖砸爛他的腦殼兒!王淩,你一個新任的家主,竟然連喪服都措置不來,日後又怎麼能擔得起太原王家的大事兒?咹?”說到這裏,蔡邕猛地將手中的拐杖一頓。

一聽這話兒,王淩立刻就汗透重衣了。他再次叉手、躬身,一絲不苟地行了大禮。“蔡侯爺之言,一言驚醒夢中人!王淩,知錯了!”“好生去做!”蔡邕用手中的拐杖猛地敲了敲地板,朗聲說道。“我把小女文姬和他的夫君荀閎帶來了,還有玲綺,做你的參謀。若是儀製和掌故上有什麼不明白的,可問文姬。世家大族家中的慣例,可問荀閎。拿出魄力來!”

有了本朝儒林的兩位領袖坐鎮,事兒就辦得順遂多了。三人從“五服”開始,一樁樁兒一件件兒地一一計議,有不明之處,便問旁邊兒的“百科全書”蔡文姬。不到半個時辰,大致的儀製便定下來了。三個人大喜之餘,用毛巾擦了擦汗,繼續商量最後一個問題,在哪裏操辦。“既然是國葬,定然要在大漢的京師洛陽城辦!我我安卡,就在這河南尹官署操辦吧。”

還是馬太常極有擔當,他一錘定音了。“做生不若做熟,一動不如一靜。河南尹的官署是王曹篆的官署,禮製上並無僭越之處。再說,我已經和新任河南尹黃琬說好了,國葬過後,他再進入官署視事。”一看馬太常早就措置好了,王淩心頭立刻就湧起了一陣暖流。“謝過馬太常!”他哽咽著說道。馬太常雖然是個認死理兒的倔老頭兒,心中卻滿是古道熱腸兒!

與此同時,在官署後麵兒的靜室之中,看看四下無人,鄭玄康成發出了一聲長歎。

“伯喈,這太原王家怕是要沉寂上一段時間嘍。王淩處事拘泥小節,難成大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