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此疏可保太原王家三十年平安(1 / 2)

按照太原王家的意思,此次大喪,要在河南尹的官署之中,停靈七日,接受公卿百官、清流士子、賢達之士的吊唁,然後,再由王淩、王晉等人護送靈柩返回太原郡的郡治晉陽安置。本朝士大夫的慣例,落葉定要歸根,故爾,太原王家謝絕了朝廷提出的附葬先帝之議。

附葬之語,出自《漢書哀帝紀》:“昔,季武子,成寑,杜氏之殯在西階下,請合葬而許之。附葬之禮,自周興焉。”附葬先帝陵寢,在本朝士大夫看來,是絕大的榮耀,沒想到太原王家竟然拒絕了。於是乎,頃刻之間,朝野之間的街談巷議,立刻就紛至遝來了。

自並州軍興以來,太原王家一直是大司馬的堅定支持者,此次一門六口,同時國葬,便是太原王家榮寵不衰的證明。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們拒絕附葬先帝陵寢呢?議論紛繁之際,仿佛靈光咋現一般,眾人終於得出了自認為正確的結論,先帝的名聲兒實在是太差了!太原王家不屑於與其附葬。瞧見沒?這,就是他娘的太原王家的底蘊,連天子都不鳥!

對於朝野之間的猜測和閭巷之間的街談巷議,太原王家的人並沒有去理會。其一,是不屑於理會,本朝的流言便是如此,你不理它,它自然就慢慢兒消散了,若是理它,謠言便越發甚囂塵土了。其二,實在是太忙了,根本沒有功夫兒去理會流言,總要先辦完了喪事再說。

十一月十一日,從卯時開始,整個河南尹的府邸就開始忙碌開了。今日是停靈七日的第一日,是正經兒的大日子。本朝朝野之間的慣例,停靈七日,前三後四,前三日乃是家祭,後四日才是公祭,七日之後,便是出殯了。可是,王家的祖墳遠在晉陽,該當如何祭祀呢?

“王淩,你是家主,你且說說看。”望著坐在下首兒的王淩、王晉等十幾個主事兒之人,萬戶侯蔡邕緩緩問道。昨日鄭康成的那一句“王淩拘謹難成大事”,給蔡侯爺的觸動很大。可是仔細一想,康成先生觀人於微,很少有看走眼的時候兒,今日不妨再試一試王淩。

一聽這話兒,王淩就知道自己又躲不開了,他略略想了片刻,這才緩緩開口了。“王充《論衡祭意》曾言:‘凡祭祀之義有二:一曰報功,二曰修先。報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力勉恩崇,功立化通,聖王之務也。’”說實話,這個頭兒開得不錯兒,就連鄭玄都微微頷首以示讚許了。“不錯,你能體會到這一點兒,已經很不容易了!”蔡侯爺更是頻頻點頭了。

《論衡祭意》是本朝的名篇,講的是本朝的祭祀大義,有祭社稷和祭祖先兩種。報功以祭社稷,修先以祭祖先。此次太原王家的國葬,既有祭社稷之意,也有祭祖先之意,這一點兒,倒是很少有人能夠體會到的。看康成先生和蔡侯爺之意,多半兒還在祭祀社稷身上。

一看康成先生和蔡侯爺深感滿意,王淩心中懸著的那一顆心終於放下了。他想了想,又繼續說道。“祭社稷,則在太廟,祭祖先,則在墓前。既是國葬,當具醴酒,告於太廟之前。若是家祭,則應於起行之時,奠於路前。”王淩的這一番意思,是要將國祭和家祭分開舉辦。

“非也!非也!”王淩的話音方落兒,有人便在他旁邊兒大搖其頭了。眾人定睛一看,赫然又是王晉。王晉滿臉肅然,叉手躬身道:“自古以來,國大於家,朝廷旌表我王家,為的便是王家一門六口,操勞國事,勤勤懇懇,乃至壯烈殉國。此乃朝廷深意也,不可不察!”

“《禮記檀弓下》載:子路去魯,謂顏淵曰:‘何以贈我?’曰:‘吾聞之也,去國,則哭於墓而後行。反其國,不哭,展墓而入。’謂子路曰:‘何以處我?’子路曰:‘吾聞之也,過墓則式,過祀則下。’此乃何意也?權變之道也!孟子雲:‘民為貴,君為輕,而社稷次之。’既然有了國葬,便是至尊之葬,這七日之葬,便是國葬!至於家祭,晉陽葬之便是!”

“故爾,依我之見,七日風光大葬,我太原王家已得其實。既然如此,這祭於何處,便是小道了。隻要是國葬,無論山川河流、宮殿官署,隨處可祭!孔門之人,尚可祭於路邊兒,我太原王家,豈能不與先賢同列乎?長隻是不知家主意下如何?”王晉距坐於地,朗聲說道。

“大哉斯言!大哉斯言!王晉有此氣度,子師後繼有人也!”王淩還未答話兒,那邊廂康成先生鄭玄已然振衣而起了!他的眼眶之間仿佛有些濕潤了,半開半闔的雙眼卻發出了炯炯有神的目光。鄭玄整肅衣冠,向著南陽郡宛城的方向,恭恭敬敬地拜白了三拜,行禮如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