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 劉侍中的前程(1 / 2)

本朝的官員,有中都官和郡國官之分,凡在京師的,都屬於中都官,凡在外郡和諸侯王國的,都算郡國官。除此之外,屬於邊郡的武職及西域的官員都算是邊官。中都官、郡國官和邊官可以互相轉調,中都官、郡國官的分別隻在職務上,權力是大致相同的。譬如,同為一郡首長,在郡是太守,在諸侯國則為國相,在長安,則為京兆尹,在洛陽,則為河南尹。

大漢的京師洛陽城中,中都官又有內朝、外朝之分。大致的區別是,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內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之所以分為內朝和外朝,其中自然是有原因的。究其實際,是肇始於處理軍事,到了武帝之時,遂成定製。

本朝的天下,是天子一人之天下,天下大事,皆由天子一言而決。高帝立國之後,確立的政治體製是君相共治,天子高高在上,掌握最高權力,而天下諸事,則由丞相措置。丞相之下,自有九卿和郡國官吏。可是,這隻是措置尋常政事而已,真正的國家大計,卻另外有人替天子籌劃,等到國家大計決定好了,再來交給丞相照辦。如此一來,便有了內外朝之分。

本朝的政治,是以武帝為轉折點的,武帝奮四世之餘烈,北征南伐,開創了一代盛世。其間,對政治製度的改革良多,內朝外朝的分別,便是在武帝時代形成的。在漢的前一代,秦的宰相是掌實權的。秦始皇帝雖然權石量書,親理庶政,但綜天下的政治的,還是丞相。趙高在二世時當政,本為特例,但因為丞相綜理政務,所以他還要加上一個“中丞相”的名義。本朝立國之初,高帝承襲秦製,將天下的政事盡皆委托給蕭何掌管,以丞相總領百僚。

丞相總領外朝,措置天下政事,而內朝的官員,則為天子籌劃軍國大計。

《漢書百官表》雲: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太醫,太官令,至郎中。亡員,多至數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諸曹受尚書事。諸吏得舉法。散騎騎並乘輿車。給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博士,議郎,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中黃門有給事黃門,位從將大夫,皆秦製。

內朝的官員,大致可分為四類:其一,得入禁中的,有侍中和中常侍。其二,天子的親近執事之官,有左右曹和散騎。其三,掌顧問應對的,有給事中。以上這三類人,都是天子的近臣,並且多是加官的。除此之外,不是加官,本職就是天子的近臣的,便是尚書一職。

這四類人,皆是天子近臣,因為接近天子,得以逐漸侵奪宰相之權,遂成內朝之製。

在天子近臣之中,侍中是最為貴顯的。一日之中,除了遊宴後宮以外,侍中都是隨侍在天子身邊的。即便是遠出京師,巡行郡國,天子也會從侍中之中,揀選見聞廣博、說話風趣幽默的,以備隨時顧問。朝會之時,侍中也要接受詔令,質問公卿,亦或是傳達天子詔令。

故爾,在本朝的政治體製之中,侍中的地位極其重要,一向有“內相”、“隱相”之稱。侍中的選任也頗為嚴格,必須是和天子有特殊關係的人風能勝任。前漢之時,侍中通常是由天子的舊友、外戚、佞幸、文學侍從之臣、材武之士、功臣子弟,重臣及儒臣這七類人擔任。光武中興之後,整肅內朝,凡佞幸、材武以及文學侍從,都不再為侍中,隻有外戚、功臣子弟和重臣及儒臣三類了。侍中一職,從此便由親而尊了,其目的便是便是親侍左右谘詢大事。

除了宦官以外,除非天子有詔召見,其他官員是不能進入宮禁之中的,然而,侍中卻是特例,可以隨時出入宮禁。本朝的天子,除了無為而治的君主以外,武帝、光武、明帝、章帝諸帝,以及王莽之時,都是宦官不以得誌的時代。究其原因,就是天子親近侍中的緣故。

無論天子如何聰慧,總是要和臣子計議軍國大計,措置疑難事件的。重臣元老們麵見天子之時,往往極其鄭重,不能事事商量,再者說來,有些事情是不方便拿出來和他們商量的,和近臣計議倒是正好。事權便落到了近臣之手。近臣之中若無士人,天子便要問計於宦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