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姓始祖太昊伏羲,乃遠古部族華胥氏後代,生於成紀,始作八卦、文字、醫藥,是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公認的第一位共同始祖。伏羲建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陽市境內】,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公元前4012年屠雍大荒落(己巳)至公元前3898年昭陽大淵獻(癸亥)】,“以龍紀官”,設春官青龍氏、夏官赤龍氏、秋官白龍氏、冬官黑龍氏、中官黃龍氏;又命其臣朱襄為飛龍氏、昊英為潛龍氏、大庭為居龍氏、渾沌為降龍氏、陰康為土龍氏、栗陸為水龍氏。故中華民族有“龍的傳人之說”——伏羲時代“龍官龍師”的後裔。
伏羲的後代主要分化成為九個支係,分居九個不同的區域,活動範圍主要在今山東、山西、河北一帶。下傳近一千三百年,至炎帝薑榆罔時代【公元前2767年閼逢攝提格(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五十五年),“九黎”部落被炎帝薑黎【公元前2982年屠雍單閼(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三十年)的後代即蚩尤兄弟、族兄弟八十一人兼並。蚩尤遂成為“九黎國” 國君,部眾融納了伏羲“九黎”後裔及炎帝薑黎後代。
炎帝薑榆罔五十五年【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炎帝薑榆罔與黃帝軒轅爭奪帝位的“阪泉之戰”中,炎帝榆罔戰敗,被迫讓位,改封於潞國【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此時,“九黎族”部眾一分為二:一部分追隨蚩尤仍居住在九黎國故地【今河北、山東、山西三省交界的古黎陽郡轄境範圍】,另一部分則追隨炎帝榆罔西遷於潞國。兩個支係的後裔中,都有人以黎字作為姓氏符號,這很可能就是後世彝族中黎氏的來源。伏羲後代中的一支,不斷衍化發展成為華夏族【漢族的前身】。
太昊帝伏羲氏的次子皇仲,任“夏官赤龍氏”,生子朱襄。朱襄仼“飛龍氏”之官,後繼位為帝,即火帝朱襄,建都於株【在今河南省淮陽市境內】。朱襄之子任火官祝融氏,亦稱烈山氏。烈山氏之子柱,始植百穀,有大功於天下,死後被奉祀為第一代稷神“後稷”。柱下傳十七代為公孫少典,因功封有熊國(今河南省新鄭縣)。公孫少典的長子即炎帝神農薑石年;次子以父字為氏,姓少典氏,襲封有熊國,下傳五百三十年至黃帝軒轅滅掉末代炎帝薑榆罔而登上天子之位。
炎帝神農薑石年建都於曲阜【今山東省曲阜市】,“以火紀官”,設春官大火氏、夏官敦火氏、秋官西火氏、冬官北火氏、中官中火氏。“春官大火氏”主察大火星即心宿星座。“夏官敦火氏”,主察敦火星即柳宿星座,帝顓頊時代的夏官也叫火正祝融之官,別稱北正,以觀察火星的移動變化來預測夏季物候節氣,創顓頊曆。此後,帝嚳、堯帝、舜帝及夏朝、商朝時的星象官,也都以火星的運行規律來預測夏季物候節氣。今人研究上古史,如不涉入天文曆法知識,把火正祝融之官,簡單地解說成“上古管理火種的官”,殊為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