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科普內容,不影響劇情進展。
九黎在遠古時代是一個部落聯盟,居住在黃河流域中下遊地區以及長江流域一帶。即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地區。九黎以蚩尤為首領,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九黎酋長,蚩尤是大酋長。
”蚩尤與同母弟八人,連其自己在內共是九人,均姓黎氏,號稱“九黎”,即黎貪(蚩尤)、黎巨、黎祿、黎文、黎廉、黎武、黎破、黎輔、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黎氏支係部族,在炎帝薑榆罔時代,東征西討,奪取了伏羲後裔“九黎國”的領地,故稱“九黎之君號曰蚩尤”。
蚩尤是中國神話傳說中上古東方九黎族部落首領,又傳為主兵之神。據說他有兄弟81人,能呼風喚雨,以金作兵器,常以兵作亂。他們勇敢善戰,威震天下。
蚩尤是炎帝薑黎【公元前2982年屠雍單閼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三十年】的後代,以父字為氏,姓黎氏。清朝姓氏學者張澍《姓氏尋源·路史》“蚩氏:蚩尤之後。蚩尤:薑姓諸侯耆(黎)田子邛之支庶,同母弟八人,族孽兄弟七十二,共八十一人。”
蚩尤與同母弟八人,連其自己在內共是九人,均姓黎氏,號稱“九黎”,即黎貪(蚩尤)、黎巨、黎祿、黎文、黎廣、黎武、黎破、黎輔、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黎氏支係部族,在炎帝薑榆罔時代,東征西討,奪取了伏羲後裔“九黎”國”的領地,故稱“九黎之君號曰蚩尤”。“蚩尤”二字,本義是指寄生在人體肚子裏的蛔蟲,九黎國奉此物為宗祖圖騰神像,人們即以蚩尤為九黎國君之名。《史記正義》“孔安國曰,九黎之君號曰蚩尤。”
黃帝聯合炎帝部落,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據說蚩尤作戰時能呼風喚雨,製作大霧,令黃帝兵迷失方向,不能戰勝。後來黃帝發明了指南車,能在大霧中辨明方向,才將蚩尤戰敗擒殺。蚩尤死後,升天為星宿。
或許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最早例證。蚩尤其實也是叱吒一時的部族首領,而且比黃帝等其他部族都厲害得多。開始是蚩尤族部占上風,而且有“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的傳說,因為蚩尤所部的武器好。《太白陽經》載:“伏羲以木為兵,神農以石為兵,蚩尤以金為兵,是兵起於太昊,蚩尤始以金為之。”《龍魚河圖》說“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弓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
蚩尤的兵器和戰鬥力及其影響,從這些記述中可見其端。但後來,炎黃結成聯盟,終於還是把武器好的蚩尤給打敗了。“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歎。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製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製八方。蚩尤沒後,天下複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龍魚河圖》)可見,蚩尤在上古時期的影響力一點不比黃帝差,卻因為關鍵之戰失利不僅丟了天下更丟了在史書中的地位。
其實,蚩尤應該算是以山東大汶口、龍山文化為核心的東部地區的先祖。遠古時期,活躍在我國華北大平原的人類集團,是東西兩大部落聯盟集團,即東部的“九黎集團”和西部的“炎黃集團”。九黎集團在山東、河南、河北一帶,炎黃集團在陝西一帶。其率領九族會盟之地就在“崇陽山”,位於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部的營丘鎮。據史書記載:在黃帝時代立有方國。其證據是:至今這裏還樹立著象征部落聯盟各自祖先的石祖,即“營丘九頭”。 蚩尤戰敗後,族人南徙,古人為方便隨時隨處祭拜祖先,便將這些“石祖”刻於石上或繪於獸皮等物上的圖譜,相當於後世的宗譜、宗氏圖,即古籍記載的“營丘九頭圖”。 並將 “營丘九頭圖”帶到南方以供祭拜。古籍關於衡山腳下黎族古墓中有“營丘九頭圖”記載就合情合理了! 山東省昌樂“營丘九頭”至今仍有保留,人們稱之為“石祖林”,十分壯觀。 九黎君號蚩尤”,蚩尤就是九黎部族的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