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小軼事(1 / 3)

太原城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街市,新的麵貌,新的思想。

雖然平定也是一座古城,可在氣度上到底與作為山西首府的太原有很大的懸殊。

於石評梅一家而言,太原是他們新生活開始的地方,父親石銘在這裏投入新式教育的事業中,石評梅在這裏進入了女子學堂。

石評梅喜歡太原,也喜歡太原附小,來到這裏是她的緣分,而人生的因緣際會,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緣分使然。太原附小,即太原女子師範附屬小學,在當時的太原很有些名氣。

辛亥革命後,太原的社會風氣雖然逐漸開化,但是封建思想還是在社會上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在“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思想影響下,太原也和全國其他的地方一樣實行男女分校教育。盡管如此,在當時的環境下,女子能夠和男兒一樣進入學堂光明正大地學習,已經是很難得的事。

石評梅天性活潑,在家時也曾隨父親學習,因而融入學校生活,於她而言,是一件輕鬆而又快樂的事情。在學校裏石評梅樂於結交朋友,與自己的同學相處極為融洽。

因為早早地學習過很多古文經典,又加上天性好學,石評梅在學校學習得很是努力,成績自然也比一般的同學要好。

在幾門功課中,石評梅最喜歡也最擅長的便是國文課。

在國文課上學習的許多課文,石評梅也曾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過一些,當時她就很感興趣,現今在課堂上再次接觸到這些文章,她自然歡喜異常,學習起來也就格外賣力了。

除了白天在學校跟著老師學習功課,回到家裏,父親隻要有空,也仍舊不忘教石評梅讀書寫字,那時她對四書五經等古文經典早已是分外熟悉。

天道酬勤,再加上自幼天資聰穎,石評梅的國文根底日漸深厚,國文成績在班上也總是名列前茅。

與在平定老家的生活相比,太原的生活實在是要豐富有趣的多,而且這裏的風氣較為開化,思想較為開放,石評梅在這裏的成長顯得更加無憂無慮,自由自在。

父親石銘在這裏專注於新式教育,希望將自己的一腔抱負揮灑在這改革浪潮的朝陽晨景裏,雖然也會受挫,但是內心還是歡喜多於憂愁。母親李氏是沒有所謂的,丈夫和女兒在哪裏,哪裏就是她的家,所以她也隨著父女倆安然地過著小家庭的快樂時光。

石銘一家住在太原城的街市裏巷裏,在靠近太原城的繁華中,又遠離了當街臨路的吵嚷,環境清幽,適宜居住,也方便父女倆的讀書學習。

每天清晨,石評梅背著書包早早地去上學,比起別的早起上學的孩子,她顯得要開心許多。

上學路程不遠,慢悠悠地在清晨還不算擁擠的街道上晃蕩,看看天空,看看街景,想著今天又可以看新的文章,學新的知識,石評梅就覺得很開心,也很滿足。

在學校裏,石評梅在課堂上表現積極,成績優秀,老師自然很喜歡她,因為石評梅樂於交往,且總是願意幫助自己的同學,所以她與學校裏的同學關係都很好。因而對於上學這件事,石評梅是打心底裏喜歡的。每天從學校回到家裏,母親早已做好飯菜在等著她和父親,一家人和和樂樂,就算是簡單的飯菜也在這家人相聚的歡樂裏勝過了任何的美味佳肴、山珍海味。

吃過晚飯,做完功課後,石評梅會在院子裏或者離家不遠的馬路上去玩耍,黃昏落日或者夜幕初降的時候,總是可以看到石評梅奔跑的身影。

大多時候,石評梅會依偎在母親身旁,聽她講故事,或者幫她做一些家務小雜事。

父親石銘有空閑的時候,也會教石評梅讀書寫字;在書本裏神遊消遣,是父女倆共同的樂事。

讀書、寫字、上學、玩耍,三年的附小時光就在這童年的樂事裏悄然流逝,沒有一些聲響,但見絲絲痕跡。這一段歡樂無虞的日子在石評梅短暫的生命裏尤其寶貴,她在以後的時光裏也經常回憶起附小時期這個天真爛漫的自己。然而,此時的石評梅並不知道這樣全心全意的快樂,於未來的自己來說,將會是何等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