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家太原(2 / 2)

後來的一天,石評梅在院子裏玩耍,看見父親回來了,還帶來幾位她從未謀麵的陌生人。

父親將客人們請進自己的書房,然後關上了房門,他們在房間裏談了很久才出來。石評梅當時有些好奇,然而她並沒有魯莽地闖進去找自己的父親,而是等到談話結束後,才去向自己的父親問個究竟。此時的石銘異常高興,原來這些人都是來自省城太原,知道石銘是一個熱衷新政且支持變革的進步人士,因而想邀請他去省城赴職。

石銘正愁胸懷抱負難以在家鄉得以施展,故而對於此次邀請很是在意,短暫思考後,石銘便欣然接受了去太原任教的重任。

當父親石銘將這個好消息告訴石評梅後,她高興得連連拍手稱好,因為她知道,令父親如此開懷的一件事一定是好事了。

既然決定去太原第一中學任職,那麼一家人就不能再繼續留在石家花園了,太原之行也就成了全家人共同的日程。

石評梅從來沒有出過遠門,對於小小的她而言,平定城仿佛便是所有的天下。

殊不知,外麵竟然還有另外的天地,因而,石評梅從一開始就對太原之行充滿了期待,也滿是歡喜。相較於石銘父女倆的興奮,石評梅的母親倒顯得平靜得多,不論身在何處,於她而言,家人相聚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事。

當然,看著父女倆都如此高興,作為妻子和母親,她自然也是滿足而欣慰的。

石銘在太原附小附近租了一個房子,離他教書的地方近,而且也可以兼顧石評梅上小學的問題。因為身在異地,房子是租住的,圖了便利,在房屋的租住條件上自然不能同老家的住宅相比。

三間相連的瓦房,石評梅和父親母親一起住在左邊的房間,石評梅的嫂嫂住在右邊的那間,居中那間屋子便作為客廳。

就這樣,一家人在太原簡單而又嶄新的生活就開始了,石評梅對未來的日子充滿了好奇和期待。

搬到省城後不久,恰逢石評梅的生日快到了,就是農曆八月十九,中秋節後的四天。

石評梅的父親對她疼愛有加,再加上一家人剛搬到省城,心情就比平日格外好,因而就張羅著要給石評梅過一個幸福愉快的生辰。

生日那天早上,石評梅起床後,母親為她梳洗一番後,就給她換上了嶄新的衣服,玫瑰色緞子的長袍,外邊套一件十三太保的金絨坎肩,一排黃澄澄的扣子上刻著她的小名。石評梅非常喜歡這一套做工講究且分外亮眼的新裝,穿上衣服就美滋滋地走出去和大夥打招呼。

作為小壽星,石評梅這天收到了不少精美的禮物,心情也格外的美好。

石銘已經做好了打算,讓女兒在太原附小就讀。

雖然石評梅在家中有父親和母親的悉心教育,相比同齡的孩子而言,她的古文積累和國文基礎是非常好的,然而石銘還是想讓自己的女兒能夠在新式教育中學習,這也是他欣然接受太原教職的一個重要原因。家鄉小河村的私塾教育雖然嚴謹成熟,但是石銘覺得其教育思想太過封建,教育理念過於落後,在新式教育的浪潮中,遲早是要被取代的。

更何況,在那樣一個時代,雖然辛亥革命已經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製統治,但是封建思想的殘餘勢力仍很強大,作為一個女娃娃的石評梅想要同男孩一樣光明正大地接受教育,還是一件有些困難的事情。

然而,在氣象一新的太原省城,女子入學接受教育已是相當普遍的現象,石評梅的入學問題在這裏就迎刃而解了。

離開自己熟悉的故鄉,離開自己無比依戀的石家花園,離開自己兒時相伴左右的夥伴,來到這一切都是嶄新的太原省城,石評梅的快樂中也夾雜著幾分失落。

新房子坐落在胡同的深處,雖然環境清幽,但也未免有些單調寂寞。

因而,當父親告訴她即將讓她在太原附小入讀時,石評梅驚呼連連,歡喜雀躍得很。

人生中有許多際遇都是機緣巧合,遇見幸運便是你的幸運,遇見不幸也隻能是自己的不幸,而石評梅的幸運就是她有一個疼她愛她,萬事都替她考慮周全的父親。

對於這一點,石評梅是萬分確定的,在她後來寫就的文章《戰壕》裏她就曾這樣袒露心聲:

我生平認為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我有思想新穎的父親,他今年七十二歲了,但她的時代思想革命精神卻不減於我們青年人。所以我能得今日這樣的生活,都是了解我認識我相信我的父親之賞賜……

誠然,有這樣一個如此疼愛她,並且事事都為她考慮周全的父親,在那樣一個時代裏,石評梅是無上幸運的。如果沒有像石銘這樣一個好父親,也許關於石評梅命運的所有一切都將要重新改寫。命運無常,世事難測,誰知道呢?

年華靜寂,歲月如風,石評梅的成長,於父親石銘而言,是生活賜予他最美好的饋贈。

生命無常,禍兮福兮,舉家太原的變遷,於石評梅而言,是命運帶給她最驚喜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