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叢林》是一部探究傳統知識分子的毀滅,尋找國民道德淪喪的症結,觸摸教師人生的灰色,直麵學生人格的扭曲,感受校園叢林的生態,詮釋鄧小平“改革開放最大的失誤是教育”的長篇小說。
小說采用三條複合的線索組織故事。
第一條線索,中學教師王敏之一步步走向毀滅的深淵。這是小說的經線,也是主線。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社會尊重知識和人才。大學生王敏之擊敗運輸公司職工薛一坤娶了縣城有名的美女倪小豔。九十年代中葉,商品大潮席卷神州,文化在金錢的圍剿中落荒而逃。於是,倪小豔拋棄了窮教師王敏之,嫁給副食批發商林誌發。社會的急劇轉型,不僅使王敏之家庭破裂,妻離子散,而且在學校也非常“失敗”。他知識淵博,文質彬彬,生活節儉,誠信為善,具有傳統知識分子的修養和美德。可是,因為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受到老師的排擠,並得了個“老夫子”的諢號。領導更是處處給他小鞋穿,雖然工作紮實,業績顯著,卻始終評不上優,晉不起中級職稱。為了晉升職稱,不得不低下清高的頭顱,四處送禮。然而,由於禮品太輕,晉升最終成為泡影。他帶著學生始終住在危房裏,最後危房倒塌,為救學生壯烈犧牲。
造成王敏之死亡的罪魁是危房,然而,又不僅僅是危房。
在商品大潮衝擊之下,以及應試教育的陰霾裏,校園“灰色生態”蔓延,傳統師魂沉淪。教師“安貧樂教”的職業操守徹底動搖,開始了對金錢和利益的瘋狂追逐。有些教師把學生當做唐僧肉,巧立名目,雁過拔毛,亂收費之風愈演愈烈。有些教師失去了工作的目標和動力,精神萎靡,心靈灰暗,不思進取,沉迷牌局,話語粗鄙,行為粗野,趣味低俗,斯文掃地,社會地位一落千丈。有些教師竟然幹起了“教唆”的勾當,殫精竭慮教導學生舞弊,幫助學生舞弊。有些教師愛心喪失,冷漠無情,不擇手段,將差等生趕出校門。為了升學率,開辦“尖子班”,對少數“尖子”拔苗助長,對差等生放任自流,不但與學校的辦學宗旨背道而馳,而且給差等生造成了嚴重的情感陰影和心理障礙,使他們放棄學業,自暴自棄,很多人因而淪為“不良少年”。學校不但喪失了培養合格公民的重任,反而成為社會“渣滓”的生產車間。分數至上,升學至上,利益至上,人格扭曲,銅臭蔓延,師魂墮落,德育空轉的學校,其實就是一座廣袤無垠、陰森恐怖的灰色叢林。在這樣的環境裏,一個恪守“君子之道”的傳統知識分子,哪有立足之地和生存空間?王敏之的毀滅,實際上是流金歲月對傳統價值觀的徹底顛覆,是灰色生態對傳統師魂的殘酷圍剿。王敏之的悲劇,是教育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讀者為其鞠一把同情的淚水時,必將引起深入的思考。
第二條線索是學校領導之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這是小說的緯線,也是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