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仁政之辯(3 / 3)

簡而言之,孔聖之道雖為後世所推崇,但那都是經過幾代人不斷完善附會的結果。孔子的初始理論,那一套東西,他自己也沒用明白。隻不過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曆代中原王朝不斷強化儒家的地位,對於孔子進行‘神化’,一些不太露臉的事情就淡化甚至不提了,但是這些所謂的‘缺陷’,孔子的後代是再清楚不過了。

李牧也知道,這些事情,作為孔聖後人的孔穎達必然跳腳,他也不想跟孔穎達爭辯這些,便適可而止,繼續道:“孔聖之所謂仁政,我也有研究過一二。仁政二字,非始於孔聖。孔聖所言乃是‘仁學’,他認為統治者寬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爭取民心。而後孟子進一步闡述,才有仁政之。”

李牧看向孔穎達,道:“仁政二字,若我所看的書沒有疏漏,當是始出於《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製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老孔,我得可對?”

孔穎達雖然在生氣,但對於聖人經典,他可不敢胡言。他搜索了記憶,確如李牧所,仁政二字,始自《孟子》,麵無表情地點了點頭。

李牧又道:“《孟子·公孫醜上》又有言:‘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更多的例子我就不舉出來了,大家可以自己翻閱書籍來看。簡而言之,孔孟所言之仁政,需要一些必備的條件。其一,作為統治者,要具備一定的仁愛之心,寬以待人。其二,作為百姓,要知恩義,方能對統治者的仁政有所回報。簡單來就是統治者用寬厚和恩惠,討好百姓,換取百姓的支持。”

孔穎達忍不住道:“這有什麼問題?難道在你眼中,這是錯的?”

“當然錯了!”李牧問道:“老孔,我來問你,即便君、臣按照孔孟所言,施仁政,百姓不識恩義怎麼辦?”

孔穎達想也沒想,脫口而出道:“當然是加以教化,我等做得不就是這樣的事情麼?

此言一出,眾學子紛紛點頭,就連在廊下的李世民也下意識點頭,因為他們所有人,從接受的就是這樣的意識,李世民登基之後,也是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一套,與古來君王別無二致。

李牧卻搖頭,道:“老孔,這世上的人有千萬,你能教化幾人?你一生都在教授弟子,我冒昧地問一句,你可教了一萬人?”

孔穎達抿了下嘴,哼道:“你這是抬杠,老夫僅是一個人,能傳授多少弟子,孔聖一生也不過弟子三千,老夫迄今為止,兩千餘人,已經算多了!”

“嗬,兩千餘人。”李牧冷笑道:“若把百姓比作大海,你孔穎達一輩子教化的人,不過一滴水而已。便是有一百個孔穎達,最多也就是一瓢水而已,你教化得過來嗎?”

孔穎達啞口無言,李牧又道:“而且你有沒有想過,讀書是誰都能讀的起的麼?能讀得起書的人,哪怕所謂寒門,也是衣食無憂之人,長安郊外有很多佃戶,他們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如何讀得起書?”

孔穎達一言不發,李牧又道:“再退一步,算你教化得過來,你有沒有想過,這下就有一些人,他冥頑不靈,他利欲熏心,他臭不要臉,你就使勁的教化,你把嘴皮子破了,把自己累吐血,他也教化不了。你對他好,他覺得你應該,你施的仁政,無論多大的恩惠,他都嫌少。就算你把他當成祖宗供起來,他也安之如怡,根本就沒有恩義,遇到大事,該背叛還是會背叛,這樣的人你敢沒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