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安心做自己,不必太計較(2 / 3)

【安心之道】

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黃美廉

◎ 吾輩豈是蓬蒿人

每一個生命都以獨特的姿態存在著,展示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彰顯著自身獨有的意義。然而,有些人卻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們亦步亦趨地效仿他人,希望自己能生活得像別人,結果呢?隻會失去自己,得不償失。

東施效顰的故事,我們大多都聽說過。

春秋時代,越國之女西施美貌傾城。無論是她的舉手投足,還是她的音容笑貌,樣樣都惹人喜愛,不管走到哪裏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西施的鄰居是一個名叫東施的醜女子,她相貌難看,卻一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無論是在衣服方麵,還是發式方麵,她總是刻意地模仿西施,但是仍然沒人說她漂亮。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一天她的病又犯了,隻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反而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更加楚楚動人了。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裏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見此,東施便學著西施的樣子,但是手捂胸口的矯揉造作使她更難看了,人們看到她就像見了瘟神一般,遠遠地躲開了。

東施效顰為什麼不惹人喜歡,惹人討厭,就是因為她盲目效仿,把西施的形象生硬地搬到自己身上。或許東施本來不醜陋,但她因為扭曲自己的個性,一味地去模仿別人,喪失自我,惺惺作態,矯揉造作,終於搞成了一個什麼都不是的醜女。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快速的節奏和巨大的生活壓力,使得很多人心變得迷茫,目標變得混亂,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於是,一大批的現代“東施”出現了,他們盲目崇拜,簡單模仿,喜歡跟風,就像牆頭的輕草一樣,哪裏風大哪裏倒,一點自己的主見都沒有,人雲亦雲,堪比附庸。

盲目地模仿別人,表麵上看起來隻是個人的性格問題,其實它會給你的生活、事業套上無形的枷鎖。因為,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用自己的頭腦思索問題並作出人生抉擇的能力,必定會失去自我,正如卡耐基的一句話:“整日裝在別人套子裏的人,終究有一天會發現,自己已變得麵目全非了!”

事實上,我們誰都是有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誰都有自己的獨特特點。正如阿倫·舒恩費教授所說:“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你是全新的,以前從沒有過,從天地誕生那一刻一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人跟你完全一樣,以後也不會有,永遠不可能再出現一個跟你完完全全一樣的人。”

物有貴賤之別,人有美醜之分。上天造人各不同,人既有獨特性,也有差異性,這是大自然的法則,也是大自然的規律。更重要的是,這種差異性也是大千世界豐富多彩之所在。倘若天下萬物都是一般模樣,人間大眾都是一個形狀,那麼這個世界豈不是死氣沉沉,如同朽木一般。

所以我們應該慶幸,我們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有著其他人不具備的天賦和能力。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羨慕別人,去嫉妒別人,更沒有必要去模仿別人。所以,我們要保持自我、完善自我。隻有如此,我們才能夠活出一個真實的自我,捍衛自己獨一無二的地位。

對於這個道理,庫莎曆盡波折才明白。

庫莎的媽媽很守舊,她認為庫莎一定要像自己一樣賢惠,做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家庭主婦。所以,庫莎一直在跟著媽媽學習穿衣打扮,為人處世,但她總是覺得自己是不被人喜歡的。後來,庫莎嫁給了一個比自己年長幾歲的男人。婆家是個平穩而自信的家庭,他們的一切優點在她身上似乎都無法找到。庫莎總想盡可能地做得像他們一樣好,但她就是做不到,不是表現得太活躍,就是感到無比沮喪。她認定自己是個失敗者,變得喜怒無常,甚至想到了自殺……但是,庫莎沒有自殺,她反倒真的像變了一個人。這一切,都源於她與婆婆一次偶然間的談話。婆婆談到自己帶孩子的經曆時,對庫莎說道:“無論發生什麼事,我都讓他們堅持做自己。”“堅持做自己”——終於,庫莎從困境中明白過來,原來自己一直都在勉強自己去做一個自己並不大適應的角色。

看到了吧,庫莎剛開始之所以活得不夠坦然,就是因為她從小跟著媽媽學習穿衣打扮、為人處世,後來又總想盡可能地像婆家人一樣,一直在做自己並不大適應的角色。之後她堅持做自己的一係列表現,都是強化自我價值的舉動,當她找到自我價值時,她的自信自然就有了,生活也就安然了。

你就是你,沒人能夠代替你,你也無法替代別人。即便你模仿得很像,那也是別人的榮譽,而不是你的。隻有充分認識到自己獨一無二的地位,才有可能獲得最大限度的信心,進而活出一個真實的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吾輩豈是蓬蒿人”等千古名句闡釋的也正是“人各有才,堅持自我”的道理。

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敢於展示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刻意地去模仿別人。也許你沒有漂亮的臉蛋,但是你有優美的嗓音;也許你沒有窈窕的身材,但是你有一顆善良的心靈。總之你是獨一無二的,是無可替代的。尊重上蒼給你的才能,這才是真正適合你的,也才是隻屬於你的美麗!

【安心之道】

世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想做其他人,或者除自己以外其他的東西了。

——派屈【古羅馬】

◎ “石佛”的定力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在乎別人的眼光,為了得到別人的滿意我們可謂費盡心機:猜測別人的想法,猜想別人的評判……並小心翼翼地行事,唯恐別人指責。以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人,無非是想通過聽取別人的意見,來獲得更為和諧、更為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本無可厚非。

但是,你要知道,每個人的利益是不一致的,每個人的主觀感受也是不同的,即使我們千般小心萬般在意,也照樣會有人不滿意,難以贏得所有人的欣賞。如果為此費盡心機,小心翼翼地行事,很容易攪亂自己的心,失去應有的目標和方向。如此沒有自我的生活是索然無味的,苦不堪言的。

有這樣一個公司職員,他一心一意想升官發財,可是從風華正茂熬到斑斑白發,卻還隻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小公務員。這個人整天都鬱鬱寡歡,每次想起自己的一生就掉淚,有一天竟然號啕大哭起來。一位新同事剛來辦公室工作,覺得很奇怪,便問他到底為何如此難過。他回答道:“唉,你有所不知。年輕的時候,我的上司愛好文學,我便學著作詩、學寫文章,想不到剛覺得有點小成績了,卻又換了一位愛好科學的上司。我趕緊開始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學曆太淺,還是不重用我。後來,換了現在這位上司,我自認文武兼備,人也老成了,誰知上司喜歡青年才俊,我……”“我一直想得到上司的欣賞和重用,為上司們活了一輩子,但是……”說著,這個人又禁不住地哭泣起來,“如今我年齡漸高,過不了幾年就要退休了,但是卻一事無成,你說我怎麼不難過?”

這位職員因為在乎每一位上司的眼光,處心積慮地為每一位上司而活,一段時間學作詩寫文,一段時間研究物理……到最終還是沒有獲得重用,得到的隻是懊惱和羞愧。即便他最後獲得了上司的重用,他的心也是不得輕鬆、沒有快樂感的,因為他根本已經不清楚自己內心的真正追求。

更何況,在日常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自己不做事,別人做事還不舒服,“恨人有,笑人無”。你不做事,他說你沒能耐;你做事,他說你逞能;你搞經濟,他說你不懂政治;你不喜歡賭博,他說你性格孤僻、脫離群眾。好也不是,壞也不是,那張嘴反正都是理,這是人性中的弱點。

所以,對於別人的評論,我們應當學會釋然。無論是在哪種場合,無論我們是否美若天仙,我們都不必活在別人的世界,處處擔心別人怎麼想自己,怎麼看待自己,而應該在意自己想什麼,安心怎樣做好自己。當你懂得了這種釋然,你就會體會到什麼才是真實的、無憂無慮的生活。

一天,一位婦人到服裝專賣店,花了幾百元買了一套名牌內衣。有人問她,買這麼高檔的內衣穿在裏麵,別人又看不到豈不可惜?她淡淡地回答:“我穿衣服是為了自己舒服、自己高興,又不是給別人看的。”

“我穿衣服是為了自己舒服、自己高興,又不是給別人看的。”隻要自己穿著舒服,穿得舒心,完全沒有必要在乎別人的眼光,計較別人的看法。內心淡然而定,坦然自若,安心做好自己,這種定力是相當重要的。

蒂姆·鄧肯是NBA史上第一前鋒,現在是美國馬刺隊的當家球星,他有一個綽號叫作“石佛”。人們之所以叫他“石佛”,一是他的表情總是嚴肅冷峻的,二是他總是處事不驚,堅持自己的追求,而不要在乎別人說什麼,而在賽場上發揮穩定、少有起伏也正是鄧肯最大的特點。有段時間,美國各籃球俱樂部進行全國總決賽,由於缺少了湖人大腕球星的身影,電視收視率大幅下降。有記者提問馬刺是不是“收視毒藥”,鄧肯並不在意,“我們不在乎這個,馬刺隊一心隻想贏球。拿下總冠軍,這才是最重要的。我的目標就是獲勝,至於其他的,隨別人怎麼想。”有人指責鄧肯的球風過於樸素、性格太過沉悶、賽場毫無激情可言,但這絲毫不影響鄧肯的士氣和信心,他指出:“我隻是在按照正確的方式打球,我隻是每年接受挑戰,我不需要引起別人的注意。”十幾年如一日,他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低調而且沉穩,最終用自己的努力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隨別人怎麼想!”這句話說得真好,還有一句話說:“20歲時,我們顧慮別人對我們的想法。40歲時,我們不理會別人對我們的想法。60歲時,我們發現別人根本就沒有想到我們。”這並非一種消極態度,因為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並沒有多少時間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身上。

比如,你在大街上當眾不小心摔了一跤,惹得路人哈哈大笑。你當時一定很尷尬,認為全天下的人都在看著你。但是你如果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件事隻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甚至有時連插曲都算不上,他們頂多哈哈一笑,然後就把這件事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