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之路人人不同,不用比較,自己上路就是了。至於結果如何,那都是你自己選擇的。不過,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羨慕,嫉妒,恨!”不如“努力,奮鬥,拚!”安心做自己,追尋屬於自己的生活吧!生存本就不易,何苦為難自己?
◎ 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
你買了一枚金戒指,我就要買一條金項鏈;你買100平方米的房子,我就要買150平方米的房子;你簽了一份大訂單,我就要拿下一張更大的單子;你升職為部門經理,我就要當級別更高的CEO……留心一下,生活中這種“比闊”的現象隨處可見。這樣的事兒,你有沒有做過?
從原始的意義上看,喜歡“比闊”,喜歡攀比未嚐不是出於一種競勝之心,可以激勵一個人努力追求自己尚未達成的目標。但攀比之“陋”在於人們所比的總是那些最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疏離精神價值,必然煩惱叢生。正如哲學家所說:“生活之累,一半來源於生存,一半來源於攀比。”
瑪麗是一位都市白領,婚後一直和丈夫租房住。後來一位朋友買了新房,瑪麗眼紅心動,和丈夫吵著鬧著要買房。由於資金有限,兩人精挑細選後在郊區定了一套二居室的房子。住自己的家自然舒適又方便,瑪麗心中樂開了花。但是沒過多久,另一位好朋友也買了一套房。裝修好後,朋友打電話讓瑪麗到家裏參觀。朋友的房子地段好,而且房子還很大,裏麵裝修也很高檔,瑪麗原本買到房的好心情被朋友“更好”的房子給衝擊掉了。再回到家,瑪麗怎麼看都覺得自己的房子不夠好,再也沒有舒適、方便的感覺了,後來她又勸丈夫“重新動動”,要在市區買房,而且還偏要和那位朋友住同一棟樓,夫妻倆為此整日口舌之磨、身心之疲,好好的家庭從此變得雞犬不寧。
這就是攀比心理作祟的後果!攀比,把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別人身上,將幸福建立在與他人比較的基礎之上,隻要嚐試過一次“更好”的滋味,就想尋求到更多的“更好”。有道是“山外青山樓外樓”,別人那裏總有“更好”的,於是自己所得到的變得毫無生機和意義,這是一個多麼傻的決定。
幸好,人是能夠主導自己的。麵對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假如我們能夠擺正自己的心態,學著不計較,就能很大程度上減少內心的不平衡感,獲得內心的滿足感。要知道,每個人都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個體,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永遠存在,因此根本不具可比性,比或被比,都不是尋找這種美好生活的正確途徑。
更何況,凡事就像一個硬幣,有正的一麵,就要反的一麵。生活也不例外,它是公平的,你得到了什麼,都要以另一種方式付出代價。所謂“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正是這個道理。別人的房子好,花的錢也會多,付出的辛苦也自然就越多,那就讓他“更好”吧!自己不想太累,不想背負太重的經濟負擔,買一個舒適的就好,自己享受自己當下的愜意生活,有什麼好比較的呢?
清朝鄭板橋做官前後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他在《道情》中寫道:“門前仆從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龍,一朝勢落成春夢,倒不如,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這句話正是警誡我們:何必羨慕別人一時的幸運與眼前的煊赫?要知道,那種虛榮是不會久長的,還不如教書清高!
所以,當我們心情煩躁的時候,請自覺地自問一下:自己是否正處於比較後不平衡的心理狀態下?如果是,請趕緊遠離這種比較。與其攀比別人,不如汲取一些別人的成功經驗,內化為自己的優秀品質,盡最大的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充滿了愉悅、安然和幸福的味道。
L小姐和M小姐是同窗好友,L小姐的能力及家世都好,步出社會後事業即一帆風順,短短幾年就位居某公司經理,有房有車,意氣風發不可一世;而M小姐雖有才能,不知是努力不夠還是運氣較差,幾年下來工作始終不如意。M小姐一度眼紅L小姐的優秀,心裏不免有股怨氣:“哼,以後我要買比你更大的房子”“買比你更高級的車子”“我要比你更有出息”……但是,很快M小姐發現這種攀比的生活方式一點也不快樂,於是她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我的房子不大,但溫馨就好;我的工作平凡,但找到自己的價值就好……”“L小姐的生活雖然值得羨慕,但這些都是她一步步奮鬥出來的。”之後,M小姐不再與L小姐攀比,而是開始安心地做自己的工作,並努力培養自己的實力。她對於工作是極其認真的,穩紮穩打,最終憑借多年累積的經驗、實力及資源,M小姐獲得了施展的空間,事業漸入佳境。
看到了吧,幸福是屬於自己的事兒,從來就好端端地在那裏,不增也不減。保持平和的心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和別人攀比,盡自己所能,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他人、無愧於自己,那麼,我們的心靈聖地就一定會陽光燦爛,鮮花盛開。這是一種生活的智慧,也是一種生活的姿態。
如果你真的想比較,那麼不妨與那些不如我們的人相比。美國作家亨利·曼肯說過:“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事非常簡單,就是與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窮、房子更小、車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就會增加。”
【安心之道】
不眼紅,不攀比,不要自己氣自己!
——佚名
◎ 不必羨慕玫瑰,你是一朵百合
有這麼一則寓言。
豬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頭牛,工作雖然累點名聲好啊;牛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頭豬,吃罷睡,睡罷吃,活得賽神仙;鷹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隻雞,渴有水,餓有米,住有房,還受人保護;雞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隻鷹,可以遨遊天空,雲遊四海。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種現象,可謂風景在別處。現實生活中,不少都市人士總是不由自主地羨慕別人所擁有的東西,小孩仰慕大人的成熟穩重,大人顧念孩子的清純率真;女孩羨慕男孩堅強豪放,男孩也會偷偷羨慕女孩的嬌嗔靈動……
殊不知,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中都是一朵獨一無二的花朵。每一朵鮮花都有自己獨特的姿態展現在人們的麵前。如果你擁有一朵百合,那麼就不必羨慕玫瑰。的確,玫瑰有玫瑰的嬌豔,但百合也有百合的清淡,兩者沒有根本的可比之處,兩者都是可愛的,沒有必要互相羨慕,不是嗎?
更何況,每個人都不是如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不如我們眼中看到的那麼光鮮。每個人都是在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中努力、掙紮、痛苦著,又都不願讓別人看到自己弱的一麵,不願讓人覺得自己活得比別人差,所以展示在別人麵前的大多隻是虛華的一麵。要是你和別人能夠互換一下的話,會不會就真的快樂了呢?未必!
在河的兩岸分別住著一個和尚與一個農夫,和尚每天看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非常充實,相當羨慕。而農夫看和尚每天無憂無慮地誦經敲鍾,生活輕鬆,也非常向往。因此,他們心中產生了一個念頭:“到對岸去!換個新生活!”有一天他們商量一番,達成了交換身份的協議。當農夫做上了和尚後,才發現敲鍾誦經的工作看起來悠閑,事實上卻非常煩瑣,每個步驟都不能遺漏。更重要的是,僧侶生活非常枯燥乏味,讓他覺得無所適從;而成為和尚的農夫每天除了耕地除草之外,還要應付俗世的煩擾與困惑,這讓他苦不堪言。於是,他們的心中同時響起了另一個聲音:“回去吧!”
人們常說:沒有得到的,就是最好的。很多人也抱著這種心理,其實這完全是人的心理作用,當夢醒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且,我們在羨慕別人的時候,自己也是別人眼中的風景。如此看來,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去羨慕別人,而應該感謝上天所賜予自己的一切。
靜下心來吧,擺正自己的心態,多關注一下自己,學會理性地分析生活,以積極的心態迎接自己所擁有的,用欣賞的眼光享受當下的美景。你會發現,自己原來如此的富足,進而獲得心靈上的快樂和滿足。
黃美廉生下來不久就被診斷出患有腦性麻痹,全身不能正常活動,肢體沒有平衡感,手足時常亂動,口齒吐字不清。就是這樣一個人,卻靠著無比的毅力與信仰的扶持,在美國拿到了美國南加州大學藝術博士。黃美廉還在台灣開過多次畫展,並到處用她自己的事例,現身說法,幫助他人。有一次,黃美廉應邀到一個場合“演寫”(不能講話的她,必須以筆代口),會後發問時,一個學生當眾小聲地問:“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麼看你自己?你都沒有怨恨嗎?”對一位身有殘疾的女士來說,這個問題是那樣的尖銳而苛刻,在場人士無不捏一把冷汗,生怕會深深刺傷了黃美廉的心。但是,黃美廉卻不介意,隻見她回過頭,用粉筆在黑板上吃力地寫下了“我怎麼看自己?”這幾個大字。她笑著再回頭看了看大家後,又轉過身去繼續寫著:一、我好可愛!
二、我的腿很長很美!三、爸爸媽媽這麼愛我!四、上帝這麼愛我!五、我會畫畫!我會寫稿!六、我有隻可愛的貓!七、還有……忽然,教室內鴉雀無聲。黃美廉又回過頭來靜靜地看著大家,再回過頭去,在黑板上寫下了她的結論:“我隻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眾人安靜了幾秒鍾後,一下子,全場響起了如雷般的掌聲與無數感動的淚水。
在旁人看來,黃美廉是那麼不幸的一個人,為什麼她卻一點也沒有覺得自己不幸呢?一句話可以解開其中的奧秘:“我隻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正因為她從來不羨慕別人的生活,隻關注自己所擁有的,生活在自己的天地裏,才能不受外界的幹擾幹自己的事,也才能取得如此顯著的成就。
“玫瑰就是玫瑰,百合就是百合,隻要去看,不要攀比。”不要再去羨慕別人如何如何,好好算算上天給你的恩典,接受它,且善待它,守住自己所擁有的,並用適當的方式來告訴人們“我活得很好”,這是一種樂觀而自信的心態。
不去羨慕別人,你的內心將變得豁達開朗,通達暢快;不去羨慕別人,你的日子就會變得悠然平靜,從容不迫;不去羨慕別人,你才會找到自己的生活,過好你自己的日子。無論你是玫瑰還是百合,不必羨慕別人的美麗,用心地做好自己,終會有花團錦簇、香氣四溢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