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滿人權貴還是蠢蠢欲動,做著征服中原的夢,但是皇太極與豪格非常清楚,他們的夢是不可能實現了,幾年時間過去,令他們越來越擔心的情況接連出現,大清國的人才開始大量的流失,以前皇太極禮賢下士,招徠不少漢人之中的佼佼者,可隨著大晉朝廷的日益強大,想要繼續招徠人才,猶如登,不僅僅是難以招徠到人才,就連朝中的一些漢人大臣,也是做一和尚撞一鍾,失去了熱情,有不少人不辭而別,而這些不辭而別的人,首先都是將家眷直接轉移了,最終自身也消失了。
經濟發展方麵,幾年時間過去,大清國沒有絲毫的起色,遼東方向的互市被關閉了,啟動互市遙遙無期,強大的江寧營駐紮在遼東,滿八旗和漢八旗根本就不敢動,想著進入關內劫掠,那就是找死,隻能夠依靠曲線的方式與中原進行交易,但這樣的交易,增加了成本,也令大清國的諸多商賈開始不滿意了。
不過商賈在大清國沒有多大的地位,倒也不敢隨便的惹事,否則就保不住身家性命,可令皇太極與豪格想不到的是,幾年時間過去,大量的商賈集體消失了,從寧夏的安寧堡和靖邊消失了,其實不是消失,而是這些商賈幹脆直接進入關內去了,他們有錢有資產,隻要向官府明了情況,就能夠取得大晉百姓的身份,這就預示著大清國的財富大量的消失。
大清國開始流通大晉的貨幣了,盡管朝廷一再命令,禁止大晉貨幣的流行,還是必須用金銀銅錢交易,可是銅錢在大晉消失了。全部都進入到銀行裏麵去了,絕大部分的金銀珠寶也一樣進入到銀行了,就算是不少的滿人權貴,也想方設法將金銀珠寶存進銀行去了,有了這樣的氛圍。朝廷禁止貨幣流通,不過是掩人耳目了。
皇太極和豪格也曾經想著發行紙幣,用來對抗大晉的紙幣,可他們真正想著要實施的時候,才發現朝廷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能力,就連滿人權貴。都不支持這樣的做法,商賈不會使用這樣的紙幣,老百姓一樣不接受,若是強行推開,恐怕會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蒙古草原的局勢更是堪憂了。
河套府與烏魯木齊府發揮出來了強大的力量,草原大量的部落開始臣服。接受府衙的管轄,大量的漢人進入了草原,以商賈居多,蒙古部落越來越依賴官府和漢人,他們的衣食住行基本離不開官府和漢人了,就是草原的一些大部落,也與官府有著不少暗地裏的聯係。這些大部落需要維持,更需要商品交易,而河套府與烏魯木齊府,就是最大的交易市場。
官府在這裏開設了學堂,盡管學堂是新鮮事,但不少部落貴族都將自家的子女送到學堂去讀書,學堂教授的課程,就是四書五經以及儒家思想,可以想象,一旦這些思想滲透到心裏去了。將來的草原部落,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錫伯族和達烏爾族成為了草原的強者,部落的首領和軍官,每年都要定期進入大晉的京城,去學堂裏麵接受培訓。其實不僅僅是這兩個部落的首領,一些部落的首領,同樣進入到大晉京城的學堂培訓。
大清國在草原上的控製力急劇的衰退,卻眼睜睜的看著,沒有好的辦法。
大清國最為驍勇的多爾袞,也沉默了很多,沒有主動提及征伐的事宜,大概是明白了,此時此刻對大晉展開征伐,無異於自殺。
最為冷靜的代善與濟爾哈朗,好幾次建議與大晉朝廷談判,讓大晉朝廷承認大清國的存在,開放遼東的互市,雙方和平相處,可惜這樣的想法,得不到滿人權貴的支持。
皇太極與豪格非常清楚,大清國遲早是要麵臨廝殺的,大晉朝廷的意圖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首先穩固自身的局勢,等到機會成熟之後,對大清國實施毀滅性的打擊。
這一遲早是要到來的,故而皇太極與豪格的思想,慢慢出現了改變,開始強調軍隊建設的重要性,大量的財力都投入到軍隊之中,期盼著滿八旗和漢八旗更加的驍勇,將來能夠抵禦大晉朝廷的進攻。
蘇成一樣關注著遼東。
條件完全成熟了,朝中文武大臣也好多次提出來征伐的事宜了,特別是兼任遼東巡撫的盧象升,更是好幾次提出來征伐的事宜,甚至放言十日之內就可以拿下廣寧、西平堡和義州,抵達遼河,若是朝廷準許,他可以帶兵一口氣打到沈陽,完全的占領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