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科舉考試(3)(1 / 2)

鄉試的主考官為四人,其中各省的巡撫為第一主考官,負責最終的定奪,另外的三人分別是吏部、禮部各自抽調一人,要求是郎中或者是員外郎,都察院抽調一人,由四人全麵負責鄉試的事宜,至於應府和順府,則是府尹大人為第一主考官。

鄉試所有具體的組織工作,各省具體負責,但都察院抽調的主考官自始至終的參與,在出發之前,範景文和徐爾一召集了所有的抽調官員,提出來了嚴格的要求,第一不準吃請,不管是考生還是當地官員安排的宴請,一律都不準參與,第二不準與省裏的學政有著太多的接觸,不準與考生以及與考生有關的人員接觸,第三要獨立提出來見解,凡是發現有不合適的舉措,要敢於出來,必要的情況之下,可以直接稟報都察院。

吏部尚書鹿善繼和禮部尚書周延儒也召集主考官,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這是朝廷第一次舉行科舉考試,要為朝廷招錄官員的,絕對不能夠疏忽。

大晉二年九月初五,各地的鄉試開始進行,鄉試依舊是三時間。

這次因為放寬了限製,參與鄉試的考生特別多,有關閱卷的事宜,也做出來了相應的調整,閱卷的人數增加了,時間也延長了,由原來的十時間,延長到二十的時間,主要增加了複查的程序,同時最終確定被錄取的舉人,需要四名主考官共同來進行商議,當然最終的決定權在各省的巡撫。

乍看這樣的安排,給予了巡撫極大的權力,其實這是皇上和朝廷仔細考慮之後的安排,巡撫掌握本省的情況。對於本省的俊傑,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求他們來把關本省的鄉試,他們一定會做好充分的準備,至少保證本省的俊傑之士,都能夠被錄取。要知道被錄取的舉人,還要到京城去參加更為嚴格的會試,若是本省在會試之後,考不中幾個貢士,那巡撫就丟醜了,傳出去名聲也不好,故而將這樣的重擔壓倒巡撫的身上,巡撫肯定是要考慮清楚的。

凡事有利有弊,隻能夠從最有利的角度出發做出來選擇。

朝廷也不是完全的放任自流。組建了督察組,範景文全麵負責督查的事宜,徐爾一、鹿善繼、周延儒等人,都是督察組的成員,在鄉試期間,督察組組成了很多的組,奔赴各地進行督查,看看是不是會有什麼異常的情況出現。

鄉試的結果很不錯。主要是考生很是滿意。

其實考生對於自身的能力,包括他人的能力。是有著一些基本認識的,誰的學識高,誰的能力強,他們基本知道,這次鄉試的結果下來,那些能力強和學識高的考生。基本都被錄取了,這就充分明了,鄉試是非常公正的。

考生不知道的是,各省的巡撫,應府和順府的府尹。也采取了非同一般的辦法,從各地的學府之中抽調了不少人,參與到閱卷的工作,而且巡撫的身邊還有一個專門的班子,負責審閱被圈中的試卷,最終主考官確定錄取人員的時候,巡撫大人要能夠出來試卷的高明之處,為什麼要錄取,其餘三名主考官,同樣要發表意見,這些意見全部都被記錄下來了,已備巡查,如此嚴密的程序,就是有誰想著從中作弊,也要花費極大的精力了。

因為各地的巡撫都清楚,本省錄取的舉人,代表了本省的水平,也代表了巡撫做事情是不是盡心盡力,要是這些考生進入了京城,在會試的過程之中,掉落下來的太多,那麵子上就不好看了。

朝廷對鄉試的結果也是非常滿意的,朱審烜甚至建議,朝廷可以由此總結出來經驗,今後的鄉試就按照這等的辦法來進行,最大程度的保證,朝廷能夠錄取到真正的俊傑之士,進入到朝廷裏麵做事情。

難度大一些的是山東、福建、應府和順府的考試,因為這些地方的考場裏麵,有不少藩屬國、日本以及西域的考生,對於這些考生的錄取,朝廷有著不同的考慮,今後這些考生主要是進入到商貿管理之中,而且直接麵對外來的商賈,他們的學識水平,與南北的考生還是有著一定區別的,基本功方麵不可能比得上,故而這些人的閱卷,是單獨的,錄取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當然,這是朝廷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可以有不同的標準,但下一次的科舉考試,這種情況就不存在了。

九月底,鄉試全部結束,錄取的名單也出來了,各地報喜的人不斷,但考中舉人的考生,卻來不及慶賀,他們紛紛做好準備,起身趕赴京城,參加一個多月之後的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