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yhdzl、悟睿道投出了寶貴的月票,感謝不左不右選擇走中間路線、魔盜團的打賞,謝謝了)
科舉考試的目的其實是為朝廷發現人才,這也是充實朝廷官員最好的手段之一,隻不過明末的時候,不少人想著人為的控製科舉考試,這才令科舉考試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但明末的這種不好的認識還是沿襲下來了,想要在短時間之內消除這種影響,難度還是有些大的,譬如科舉考試是為朝廷選拔人才,不是讓朝中哪個官員的權力更加的鞏固,也不是讓某個主考官的門生遍下,更不是讓被錄取的舉人進士對主考官感激涕零。
這是蘇成有些擔心的,也是特別注意的事情,但能夠采取預防的措施不是很多,其實想著杜絕官員之間的聯係,或者是讓官員清廉似水,那是不大可能的,權力總是有大,譬如朱審烜的權力就很大,你總不可能去限製,人家還是在忠心耿耿為朝廷做事情,隻能夠是在今後的認識方麵,盡量的加以引導,幾千年的官本位思想,想著在一夜之間就消失不見,那是做夢,恐怕幾百年之後都不會徹底的消失。
科舉考試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搶奪人才。
這方麵朱審烜等人沒有引起注意,或許他們內心有著很不錯的優越感,想想大晉王朝是多麼的強大,統一了中原,國力蒸蒸日上,諸多的藩屬國重新開始朝拜和覲見,看這架勢要超越大明最為鼎盛的時期了,就這樣的表現。讓藩屬國以及西域和日本人參加科舉考試,那是對他們的恩惠。
蘇成的想法不一樣,想要建設強盛的大晉王朝,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全球各地都有人才,要是能夠讓這些人來到大晉。對於大晉王朝是非常重要的,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意識形態這東西,起來含義非常的深刻,但真正身居高位了,看這個東西其實是很簡單的,其實就是通過輸出思想來控製他人,盡管幾百年之後,很多人對儒家思想吐槽。什麼這不合適那不好的,但是中華幾千年的文明,保留下來最為完整的就是儒家思想,雖這裏麵有官府的推動,有官府為自身統治的考慮,但儒家思想要真的是那樣的不堪,也就不可能流傳下來的,畢竟曆朝曆代的統治者不是笨蛋。
所以蘇成不會做出來重大的變動。依舊要推動儒家思想,科舉考試之中。也絕對不能夠少了儒家思想的內容。
若是能夠吸納各個國家的人才,這些人進入了朝廷做官,他們會不自覺的影響到家人,讓家人接受儒家思想,接著通過這些人,將儒家思想傳播到世界各地去。這樣的傳播,比起官府強行傳播,效果不知道強多少。
也就是,隻要朝廷大膽啟用西域、日本以及藩屬國的人才,一方麵可以讓這些人效忠朝廷。另外一方麵可以通過這些人的影響,傳輸儒家思想,讓儒家思想徹底影響各國。
真的要做到這樣了,比起槍炮攻擊的作用,不知道大了多少。
蘇成早就是這樣的想法,他認為文化傳播的影響,思想的影響,遠遠大於槍炮的作用,隻有讓儒家思想深入影響到全球了,甚至被多數國家供奉起來了,大漢民族就會長期立於世界的巔峰了。
當然,想要做到這一點,不是一兩的事情,還需要大晉王朝自身的強大,用雄厚的實力來證明儒家思想的正確性。
大晉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定於大晉二年九月初五開始,首先是在各省舉行的鄉試,接下來是十一月初五在京城舉行的會試,殿試在十二月十五舉行,這樣一年之內,三次關鍵的考試就全部結束了,這樣也能夠讓考生輕鬆一些。
此外,錄取名額的劃分工作,也全部都完成了,盡管朝廷需要大量的官員,但蘇成不同意通過一次的科舉考試,就補充完成官員的缺額,再這樣做,也破壞了科舉考試的規矩,從長遠來看是不利的。
朝廷麵臨最大的事情,就是大規模改造貢院的事情。
蘇成參加過大明朝廷的科舉考試,那種被搜身的感覺是很不爽的,是對讀書人的一種侮辱,也是不大合適的,故而經過了朝廷的討論,蘇成頒發了聖旨,要求各省都要進行改造,由朝廷負責提供考試所需要的一切用度,包括紙墨筆硯等等東西,也就是,考生進入到考場的時候,什麼都不需要帶,所有東西都是官府直接提供,這樣就能夠最大限度的避免攜帶夾帶等的問題了。
這樣做,就需要對貢院等考試場所進行大規模的休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