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科舉考試(1)(1 / 2)

(感謝無冕子投出了寶貴的月票,感謝不左不右選擇走中間路線的打賞,謝謝了。)

大明朝的科舉考試是固定的,三年進行一次,這期間有縣試、府試等等,一級一級的選拔,過了縣試被稱之為童生,過了府試被稱之為生員,或者是秀才,若是沒有取得秀才的身份,是沒有資格參加鄉試的,鄉試在各省的省城進行,朝廷派出給事中主持鄉試,被錄取之後稱之為舉人,有了舉人的身份,就被稱之為老爺了,生員和童生,統統被稱呼為讀書人。

鄉試之後是會試,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了會試,被稱之為貢士,有資格參加最後的殿試,能夠參與殿試的貢生,統統被稱之為皇帝的學生,也就是子門生。

可惜大明朝的子門生,幾乎不存在,殿試之前的鄉試和會試,考中的舉人與貢生,早就被主考官瓜分一空,成為了主考官的學生,除非是狀元、榜眼和探花,或者是傳臚,才有可能感覺到自己是子門生。

這樣的科舉考試的規矩,延續了千年了,期間除開規模的完善,整體是沒有什麼變化的,但這一次的情況不一樣了,皇上要求改變科舉考試的規矩。

想要改變科舉考試的規矩,可不是事情,朱審烜等人表示了明確的反對,諸多的丞相意見完全一致,他們認為,科舉考試延續千年,早就形成了固定的規矩,下的讀書人都是衝著這個目標來的,突然改變科舉考試的規矩,豈不是要下大亂。弄得所有讀書人都人心惶惶,影響到朝局的穩定。

其實皇上所謂的修改科舉考試的規矩,也沒有傷筋動骨,主要就是對縣試和會試提出來了質疑,知縣主持縣試。知府主持會試,考生的命運完全都掌握在知府和知縣的手裏,這不是很合適,每一個人的觀點不一樣,錄取的標準也就不一樣,可能前一任的知縣或者是知府。與後一任的觀點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就很有可能導致考生無所適從。

科舉考試很是折磨人,好多的考生,一輩子都耗在這上麵了,從的時候就開始熟讀四書五經。到老了還是這幾本書,滾瓜爛熟,都能夠背出來了,就是不能夠考上,更加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很多的讀書人,一輩子都考不上舉人。歲月蹉跎了,與社會脫節了,除開讀書,什麼事情都不會做,真的是應驗了那句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話語。

蘇成提出來改變科舉考試的規矩,沒有想到遭遇了這麼強烈的反對,他一度猶豫了。

從唐朝開始的科舉考試,為各朝各代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在絕大部分都是文盲的情況之下,科舉考試的確有著不同於一般的優點。也是暫時無法廢除的,朝廷也隻有依靠這種方式來選拔人才,若是真的想廢除科舉考試,那就必須要普及學堂,而且是官辦的學堂。老百姓的子女能夠進入到學堂讀書識字,明白道理。

普及學堂,不僅僅需要大量的銀子,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以為這樣的事情,如同打戰一樣,幾的時間就拿下來了,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誰保證能夠做到,那也是忽悠人的。

教育與很多方麵都有著關聯,老百姓飯都吃不飽,怎麼可能送自家的兒女去讀書,就算是官府承擔了讀書所需要的費用,可學生總是需要吃飯,很多時候,學堂裏麵的讀書人,也可能是家中主要的勞動力。

這裏麵還有觀念改變的問題,普及學堂,意味著尋常百姓家中的子女都要接受教育,意味著社會的精英階層,將要發生重大的變動,一批批的平民子弟將昂首闊步進入朝廷。

凡此種種,不做好充足的準備,貿然決定做出來改變,那是不大可能的。

在與朱審烜、楊嗣昌、範景文、張溥、徐爾一和周延儒等人做過了激烈的辯論之後,蘇成無奈,隻能夠接受眾人的建議,基本上按照前朝的科舉考試模式來進行考試。

但有一點,蘇成是堅持的,那就是不分漢人、滿人、蠻夷,全部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西域的人也能夠參加,那就更不用屬於大晉朝廷的藩屬國了。

這一下子就擴大了科舉考試的範圍,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聖旨發布之後,南洋諸國的讀書人,早早就來到了大晉,進入到府州縣的學堂裏麵學習,西域也來了一些讀書人,府州縣的老百姓時常看到大街上一些金發碧眼的蠻夷,手裏舉著四書五經,津津有味的誦讀。

引發了蘇成注意的,還是從日本來的大批考生。

此時不同於幾百年之後,日本對整個的華夏,從內心裏麵還是崇拜的,當年的豐臣秀吉,有著龐大的野心,萬曆年間入侵朝鮮,計劃征服朝鮮之後,進而征服大明朝,可惜這樣的舉措,遭遇了慘重的失敗,萬曆皇帝在這件事情上麵,一點都不糊塗,狠狠的收拾了倭寇,打的倭寇喘不過氣來。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