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33 萬曆必死無疑(1 / 2)

233

校兒的婚禮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一對新人手牽著手,在太子東宮中按照慣例依次拜了天地,拜了高堂,然後夫妻對拜,僅此而已。

在座道賀的也隻有兩宮皇太後,鄭貴妃,太子,太子妃等幾位關鍵性人物,當然也少不了張姑娘的娘家人,張姑娘的父母,仍然是僅此而已。

沒有絲竹聲,有的隻是一掛鞭炮,因為在全國人民都在擔憂著皇帝病情的時候,怎麼能夠有歡樂的音樂聲呢?

而鞭炮就不同了,在中國,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農曆的春節,相傳有一個叫做“夕”的野獸,來到人間來禍害人類,大家一起動手搞點動靜來驅趕“夕”,這就是春節放鞭炮的由來。

也正是源於這個意思,兩宮皇太後決定保留這個節目。還好,總算能夠有一點喜慶的色彩,不至於太過沉悶,但就是這點可憐的喜慶色彩也不是為校兒他們準備的,之所以設置放鞭炮這個環節,完全是為了給萬曆衝衝邪氣,跟把“夕”嚇走是一個道理。

拜完堂以後,一對新人就此進入洞房,門外想起一長串的鞭炮聲,婚禮就這樣結束了。

沒有宴席,似乎大家都在忙著悲痛呢,分不出心思來快樂一樣。如若哪一位麵露笑容,則馬上會招來旁邊上的人非議,好像大逆不道似的。

所幸校兒和張姑娘都不是好熱鬧的人,對此冷遇倒也不以為然,反而落得個清閑意外,不亦樂乎呢。

說不亦樂乎一點也不過分,拜堂的時候,張姑娘知道嫁的是誰,可校兒卻不知道娶的是誰,直到拜完堂了,掀了頭蓋,這才發現原來新娘正是自己的心上人,這真叫做有情人終成眷屬啊,你說這小兩口能不偷著樂嗎?

那張姑娘本來就天生麗質,再加上鳳冠霞帔,更加是楚楚動人,把個朱由校看得是神魂顛倒,已然不知身在何處了。

也難怪,校兒從小深居簡出,身邊接觸多的女性隻有客氏和彤兒,他們兩個都美,但是與張姑娘的美卻不是一回事,校兒也說不出來,隻是覺得客氏沒得豔麗,彤兒美得超凡,而張姑娘寶珠則美得高雅,不一樣的美造就了不一樣的氣質。

相比之下,校兒更喜歡寶珠的美,這種美涵蓋了一切的美,時而嫵媚,時而清純,時而率真,不管怎樣都是美的,校兒對寶珠是太滿意了,要是我也在場的話,我會舉雙手高呼的,我原本就是來人間追求美的啊。

校兒對待寶珠那真可謂說是百分之一百二的滿意,從以後校兒對寶珠的依戀之情,以及不離不棄的情懷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我寫小說演繹的成分非常大,這個小說本就是一個玄幻的題材,其中涉及到一些曆史性人物,我需要他們的襯托和鋪墊,但是我不會拘泥於這些曆史人物的原型事件,因為那樣我還不如改寫曆史劇呢。

我之所以可以隨便改寫這些曆史人物的一生,原因就是我寫的是玄幻小說,小說是可以杜撰的,可以誇張,可以改寫,不用尊重曆史,當然不出大格局會比較真實,也就是說一般來說與曆史事件沒有產生太大的衝突就好。

話點到這裏,我就鬆心了,我可以隨便處置我手裏的人物了。

因為校兒和寶珠是我的父皇和母後的關係,我對於他們是十分眷戀的,潛意識當中我希望他們都有好的歸宿,然而這隻是我的心願,我不能夠把校兒寫成長命百歲,因為曆史上他隻做了7年的皇帝,30出頭就不幸去世了。

這樣算起來,我父母的戀情隻持續了7年多的時間,如果上天能夠多給他們一些時間的話,那他們會白頭偕老,永結同心的。

隻可惜父親壯年早逝,留下了媽媽孤身一人,終苦一生。

為什麼說媽媽會孤身一人呢?不是還有我嗎?

不錯,我是存在的,但是我卻不能夠回到媽媽的身邊,對外我是朱由檢王爺的郡主,我應該跟著朱由檢過日子,跟著媽媽,也就是當今的皇後,於理說不通。

這中間有很多的故事,為了避嫌,我必須與媽媽分離著,真是很無奈。

洞房花燭夜,這是人生中最為美好的時刻。

兩心相許的這一對戀人,更是春宵一刻不覺曉啊,如漆似膠,難舍難分,一夜纏綿,無需多說。

正是這一夜種下了一個種子,這顆種子種得是開心,而收獲呢,卻是無奈跟悲傷。稍後加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