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32 天作之和(1 / 2)

我的生父朱由校還真的是喜歡上了這位張姑娘,以至於到了茶飯不思,夜不成寐的地步。

自從上次在禦花園裏與張姑娘邂逅以後,朱由校每時每刻都在惦記著張姑娘,希望能夠有再次見麵的機會。

而張姑娘呢?隨父親進宮去見了兩宮皇太後以後,就回家等候消息,至於是什麼消息,張姑娘自己也不太清楚,也不好意思詢問,婚姻大事,父母做主,媒妁之言,這個觀念已經在張姑娘的腦子裏形成了固有成見。

因此說古代的女子真是很悲哀的,幸福與否全都是聽天由命,看運氣了。

這回張姑娘可謂運氣不錯,居然碰上了自己喜歡並且也喜歡自己的人。

這位朱由校先生雖然並非風流倜儻,但是也算是頗有儒風,與世無爭,淡泊寧靜,正是張姑娘所喜歡的類型。

話說回來,朱由校想爭也沒有資本啊,想不淡泊也不行啊。做木匠活必須要心靜,做錯了是無法返工的呢。

張姑娘是張員外的獨生女兒,在古代能夠自覺響應獨生子女政策的屈指可數,這位張員外就是其中之一,提出表揚。

獨生子女政策最大的弊端就是小孩子因為沒有玩伴而感到孤獨,張姑娘就深受其害,從小就是一個人長大的,沒有兄弟姐妹可以玩耍,身邊有的隻是下人,與下人們相處跟與同胞相比是有著非常大的差距的。

首先,同胞兄弟姐妹之間是平等的關係,相處起來非常自然,盡管會有爭執,但那也是相當自然的,是正常的現象,正因為此才更加富有情趣。

而與下人們相處呢,因了下人們的身份地位,使得他們不敢在主人麵前造次,也就是說下人們在主人的麵前是沒有發言權和自主權的,除非主人給她們這兩種權力。因此說張姑娘是孤獨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有的隻是聽命於她的仆人。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張姑娘是可憐的,盡管父母親都非常疼愛她,但是玩伴少卻是一個不爭的現實問題。古代人也是人,也有跟我們一樣的感受,因為我們的血管裏流著的是同樣的血液。

這兩位年輕人可謂同病相憐,朱由校也是一樣,從小除了與客氏相依為命外,幾乎就沒有什麼同齡玩伴了。

說幾乎,也是有例外的,其實也還是有一位的,那就是客氏的兒子阿興。

說起這位阿興,那可是一個胡鬧胚子,嬰兒期因了客氏當奶媽的原因,得以留在宮中,跟不跟媽媽在一起是次要的,因為客氏根本就不怎麼管他,他可說是跟著彤兒長大的。

後來又因為客氏與禦廚魏公公対食的緣故,興兒又得以繼續留在宮中,多一個人不就是多一張嘴嗎?魏公公有的是辦法,在吃的上麵。

當時也曾秉報過兩宮皇太後以及鄭貴妃,由於客氏當時沒有什麼勢力,加之興兒幼小,且死了爹,因此後妃們爭相大發慈悲,做個順水人情,開恩允許興兒繼續留在宮中。

這客氏可撿了個大洋撈,自己攀上個小主吃香的喝辣的不說,還搭上了自己的兒子,能夠跟著小主一起長大,吃喝不成問題,將來長大了,說不準還能鬧個一官半職的。

客氏想得美,現實可沒有那麼美好,她這位寶貝兒子實在是太鬧了,別說校兒受不了,就是她這位親娘也受不了了,難怪校兒會疏遠阿興呢。

校兒是個喜靜不喜動的孩子,如果有機會讀書的話,一定是個好學生,隻可惜校兒是有命無運呀。

阿興呢,與校兒完全相反,坐不是坐樣,站不是站樣,校兒做木工活的時候,阿興到處亂跑,搞得校兒心神不寧的,且屢教不改,頻頻再犯,最後校兒不得不對其下逐客令,不許阿興到木工房來,久而久之,校兒就與阿興生分了。他倆雖然是發小,但卻不是好兄弟,典型的有緣無份。

其實這也怪不得阿興,用現在的話講,他得的是一種叫“多動症”的病症,他好動那是病態,不是他的錯。

但是客氏不懂這些,她一味地責怪阿興不聽話,不懂事,把阿興說得與自己也不親了,非但多動症的毛病沒有改,又加上了另外一個毛病,暴躁。

別看阿興小小的年紀,卻也知道跟誰能發脾氣,跟誰不能發脾氣,他不會也不敢在校兒的麵前撒野,卻能在客氏那裏撒潑,把個客氏搞得焦頭爛額,不知如何應對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