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實驗室測量光速的方法,如微波幹涉法、光譜法、聲調製法、激光測速法,精度更高。除菲佐和傅科實驗數值以外,在他們以後的科學家測定的光速值與電磁理論中的計算值非常接近,既說明這個實驗室所測的數值是正確的,同時也給麥克斯韋的光和電磁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為女科學家設立的最高獎
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這一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在全球範圍內獎勵女性科學家的項目,素有“女性諾貝爾科學獎”之稱。此獎是“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計劃的產物,此計劃誕生於1999年9月29日,那一天,世界最大的化妝品集團歐萊雅公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簽署協議,共同設立“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萊雅世界青年女科學家獎學金”,每年評選一次。其中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每年授予5位全世界範圍內已經卓有成就的科學女性。2003年,歐萊雅公司決定把這一獎項的頒獎範圍由原來的生命科學領域擴大至物理、化學等科學領域,獲獎者的獎金也由原有的2萬美元增加為10萬美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歐萊雅世界青年女科學家獎學金則用於鼓勵年輕的女科學家繼續從事科學研究,並幫助加強女性在科研領域中的作用。2003年獲得這一獎勵的年輕女性將由10位增加到15位,獎金由10000美元增加到20000美元。
“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計劃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一項科學計劃,其權威性已得到科學界的廣泛認可,歐萊雅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也因此成為女性科學界的最高獎項。
她寫下中國科學家的名字
2003年2月27日這一天,李方華這位71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在巴黎獲得了2003年“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自此,這項被譽為“女性諾貝爾科學獎”的獎項上第一次寫上了中國人的名字。
李方華教授是國際知名的電子顯微學家,1932年生於香港。她1950年考入武漢大學物理係,1952年被保送到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物理係學習,1956年畢業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我國單晶體電,子衍射結構分析的開創者。目前,她負責著多項國家、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研究項目。
中學時的李方華非常喜歡上數學課,進入大學後,因為“物理學可以解釋石頭掉到水裏為什麼有波紋,天上為什麼有彩虹這樣的自然現象”,所以放棄了喜愛的數學,選擇了物理專業。從學校畢業後,李方華便一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從事基礎物理學的研究工作,一幹就是一輩子。一輩子堅持做一件事情,這對常人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而又枯燥的事情,許多人對此不理解。李方華總是十分平靜地回答說:“對有些人來說,從事基礎物理研究的確比較艱苦,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我認為它其實對女性很適合。我上學的時候不知道物理學艱難,搞科研的時候又不在科什麼困難,不考慮提職拿獎的雜事,一心一意做就是了。”
就是靠著這股“一心一意”的勁頭,李方華創造性地發展了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和電子晶體學的理論及分析方法,她是建立並發展我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國開展電子衍射測定物質單晶體結構的第一人,並在國內首次測定出了晶體中氫原子的位置,至今仍被國外同行引用。她與他人合作,開創性地把衍射方法與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相結合進行研究,創建了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新的圖像處理理論和技術。她建立了基於最大熵原理的解卷處理技術,為測定微小晶體結構提供了重要途徑,這一成果被成功地應用於測定高溫超導體等材料的晶體結構。
也許李方華所從事的科研工作,對於普通人來說,覺得很神秘也很難理解,聽聽李教授的通俗解釋吧,她生動地給大家解釋說:“大家都知道細菌是光學顯微鏡發現的,而電子顯微鏡比光學顯微鏡放大的倍數更高。我的工作就和電子顯微鏡有關——觀察半導體超導材料,看裏麵的原子在哪裏。目前,用顯微鏡直接看原子很難,需要非常昂貴的價值上百萬美金的電子顯微鏡才可以。我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用中檔的電子顯微鏡,通過一些物理方法,把那些眼睛看不見的但包括在其中的信息提取出來,通過它看到原子。這些辦法就涉及晶體學的問題,衍射的問題,同時還要建立理論來支持你的方法,這就要有數學的推導、理論的推導,需要多方麵的工作配合才能完成。”
2003年2月27日,站在巴黎的領獎台上,李方華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希望越來越多的女科學家可以像男性一樣登上科學的頂峰。現在許多年輕的中國人在美國、歐洲或其他國家學習和工作。我希望他們都盡快回到中國,為自己的國家出力!”
當有人向李教授請教如何提高學習效率時,李教授說:“可以把零碎的時間用起來,我很少用一大段時間坐在那裏想問題,走路的時候,做飯的時候,腦子總在轉,你就能高效利用時間。如果你願意投身科學,就會樂在其中,不覺得累。”
他們開辟了飛行時代
現在,我們每天抬頭仰望天空,幾乎總能看到飛機轟隆隆地從頭頂上掠過,每天,大量的飛機滿載著物資、乘客,在空中走廊穿梭往來。而早在100多年前,坐上飛機到世界其他地方去,還隻是人們的一個夢想。促成這一巨大變化的,功勞當然首先歸功於萊特兄弟,正是他們,開辟了一個飛行新時代。至今,在航空科學領域,人們提起飛機,總會談到萊特兄弟和以他們名字命名的萊特兄弟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