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學的榮譽19(2 / 3)

天王星環的發現對天王星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科赫發現結核病病原菌

有“白色鼠疫”之稱的結核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傳染病之一,危害已久。19世紀又在歐美大肆流行,成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醫學界束手無策。羅伯特·科赫發現結核杆菌,給控製結核病帶來了希望。

科赫是德國細菌學家。在巴斯德的影響下致力於傳染病病原的研究。1881年,他著手探索肺結核病因。他研究了病肺,未發現細菌,但將其研碎,注射到動物體內,卻都得了結核病。“它會不會和周圍物質同樣顏色?”科赫決定試用染色法。他用各色化學染料製成結核節塗片,進行分組實驗。果然,藍色染料顯示了一些纖細彎曲的杆菌。他又找來所能找到的各種結核節進行染色觀察,結果都顯示了同一種杆菌。接著,他用血清固體培養基進行結核杆菌的純培養,將獲得的結核杆菌接種到豚鼠體內引起了結核病。至此,完全證實了結核杆菌是結核病的病原菌。1882年3月24日,科赫在柏林生理學協會的會議上宣布了這一重大發現。後來每年的3月24日就被定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他也因此榮獲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結核杆菌的發現,不僅為人類攻克結核病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病原微生物學奠定了基礎。科赫還是緝拿炭疽杆菌、傷寒杆菌、霍亂弧菌等傳染病病原的“獵手”。在他提出的作為判斷某種微生物是否為某種疾病病原的“科赫原則”的指導下,19世紀70年代以後的半個世紀成了發現病原菌的黃金時代。1884年4月,科赫被授予德國皇冠勳章。他去世後,人們在紀念碑上刻下這樣的詩句:從微觀世界中間,湧現出你這顆巨星。你征服了整個地球,世人對你感激不盡。獻上花環永不凋零,千秋萬代留下英名。

世界第一座無人工廠在日本建成

從大幅度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不用去幹那些危險、肮髒和勞累的工作,一直是人類的夢想。20世紀這一夢想終於實現了。1984年4月9日,世界上第一座實驗用的“無人工廠”在日本築波科學城建成,並開始進行試運轉。

“無人工廠”裏安裝有各種能夠自動調換的加工工具。從加工部件到裝配以至最後一道成品檢查,都可在無人的情況下自動完成。試運轉證明,以往需要用近百名熟練工人和電子計算機控製的最新機械,花兩周時間製造出來的小型齒轉機、柴油機等,現在隻需要用4名工人花一天時間就可製造出來。“無人工廠”的運轉成功不僅進一步加快整個製造業的“工廠自動化”進程,而且必將使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勞動方式和勞動對象發生根本的變化。這個項目是日本政府通產省工業技術院在20家企業配合下,從1 977年起負責籌建的,共耗資137億日元。

除了1984年4月9日在日本築波科學城建成的第一座“無人工廠”外,目前,在日本已經出現了許多無人工廠。富士山腳下的鬆林裏就有一個無人工廠,在這個工廠裏,大量的生產任務都是由機器人來完成的,人隻是做一些管理和監測工作。不論白天黑夜,工廠裏的生產從不間斷,隻見機器人們忙個不停,整個工廠裏隻有100個人,但他們卻可以完成1000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

1986年4月26日淩晨1時許,隨著一聲突然的震天動地的巨響,火光四起,烈焰衝天,火柱高達30多米。位於前蘇聯烏克蘭地區基輔以北130千米的普裏皮亞特市的核電站發生猛烈爆炸,爆炸源是4號反應堆。廠房屋頂被炸飛,牆壁坍塌,大量的碘和銫等放射性物質外泄,使周圍環境的放射劑量高達200倫琴/小時,為允許指標的2萬倍,1700多噸石墨成了熊熊大火的燃料,火災現場溫度高達2000℃以上。爆炸致使299人受到大劑量輻射,19人死亡,179人送醫院治療。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故。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故,是自1945年日本遭受美國原子彈襲擊以來全世界最嚴重的核災難,也是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一場悲劇。核事故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核汙染給人類留下了無法彌補的後遺症。3年後,正如科學家們所預言的那樣,核電站50千米範圍內的癌症患者、兒童甲狀腺患者及畸形家畜和植物(如體格碩大的老鼠、苞蕾異常肥大的花菜)等急劇增加。

17年過去了,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造成的生態災難後果遠未消失。據烏克蘭衛生部2003年7月23日公布的數據,在烏全國4800萬人口中,目前共有包括4734萬兒童在內的250萬核輻射受害者處於醫療監督之下;核輻射導致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增加了10倍多。更令人擔憂的是,核輻射受害者中殘疾病例上升:1991年至今,核事故導致殘疾的人數增加了16倍,達10萬人。而核事故發生時1歲至18歲的受害者健康問題最為突出,這一群體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比核事故前高10~60倍。

核事故是科學負麵作用的典型表現。它警示人們:對科學應用的社會控製比什麼都重要。

傅科測定光速

法國物理學家傅科在物理學史上以其“傅科擺”的實驗著稱於世。

1850年,傅科設計了一麵旋轉的鏡子,讓鏡子用一定的速度轉動,使它在光線發出並且從一麵靜止的鏡子反射回來的這段時間裏,剛好旋轉一圈。這樣,能夠準確地測得光線來回所用的時間,就可以算出光的速度。經過多次實驗,傅科測得的光速平均值等於298×108米/秒。值得一提的是,傅科還在整個裝置充入了水,測定了光在水中的速度。他發現光在水中的速度與空氣中的速度之比近似等於3/4,正好等於水和空氣的折射率之比。水中的光速慢於真空中的光速,這一結果與微粒理論的預言相悖。1850年5月6日,傅科向科學院報告了自己的實驗結果,證明了波動說的觀點是正確的。然而具有戲劇性的事實是,此時大多數物理學家早已接受了光的波動說,所以這個實驗結果對微粒理論來說隻是一個遲到的“唁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