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學的榮譽11(2 / 3)

1975年1月中旬,遼陽、本溪、鞍山、大連等地大量井水和動物出現了異常情況。有關部門對遼寧的情況進行了認真研究,指出遼東半島的營口至金州一帶和丹東地區上半年可能發生5~6級地震,是1975年全國重點監視區之一。1975年1月15日,海城地區發生一些小震。該地地震觀測站密切監視各種儀器變化,並加強與各種群眾測報網點的聯係,掌握了大量的觀測數據和各種前兆。2月3日早晨,土地電突變,地傾斜傾向東南。晚上該站又接到果樹一場“震次頻繁、聽到響聲”,以及毛祁葫蘆峪“震動感覺明顯”的報告。根據上述情況,他們推測震級將升高,震中範圍將擴大。2月3日晚向上級作了可能有大震發生的預報。2月4日10時30分,遼寧省委向全省電話通報,相繼又向鞍山、營口兩市發出了具體防震批示,及時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災害大大減輕,除房屋建築和其他工程結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外,地震時大多數人都撤離了房屋,人員傷亡極大地減少。

孟德爾宣讀《植物雜交試驗》論文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婦孺皆知的諺語道出了一門現代科學——遺傳學的核心思想。

現代遺傳學的產生有兩個來源,即對植物雜交的觀察試驗和關於變異現象的進化論觀點。達爾文把對遺傳問題的探討,看作是研究親代的種種性狀是如何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直接傳到子代去的;孟德爾則認識到,至關重要的是理解使遺傳性狀代代恒定的機製。

孟德爾1854年開始用34個豌豆株係進行試驗,並采用了前人無可比擬的精細的統計方法和試驗方法。當然他也借鑒了其他人的工作成果。1865年2月8日,孟德爾在布爾諾學會宣讀了他的論文——《植物雜交試驗》。在文中他通過遺傳學分析法,確立了兩個重要現象:第一,性狀由遺傳因子所決定,不是由自下而上條件所決定,雙親通過性細胞把遺傳因子傳給後代,不是直接把性狀傳給後代;第二,隱性性狀保存在雜交後代中,並沒有消滅。他提出遺傳因子(即基因)的概念,並闡明了根據豌豆雜交試驗所得出的遺傳學兩個基本定律,即“性狀分離定律”和“獨立分配定律”,後稱“孟德爾定律”。但他的成果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直到20世紀初,才被幾位科學家重新發現,並加以證實和擴充。在此基礎上,現代遺傳學迅速發展為精確的實驗科學。

“孟德爾定律”被證明除了可應用於植物外,也可應用於動物。人們用這種方法來指導育種也收到很大成效,既可以設法把符合需要的特性集中到一個新品種內,又可以把有害傾向淘汰掉。

孟德爾的“因子”是什麼?它們是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發生分離和重組的?他留給後世的遺傳之謎深深吸引著無數科學家為之探索。

馬寅初提出《新人口論》

馬寅初(1882~1982),浙江嵊縣人,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和人口理論的先驅者。1905年畢業於北洋大學,次年赴美留學,先後在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經濟學,獲博士學位。191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教務長。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兼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副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1953年,新中國進行首次人口普查,我國人13達6億多人,預測此後將急劇增長。這引起馬寅初的高度關注。經過多年調查研究,1957年,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馬寅初提出了有計劃地限製人口增長的建議。後在北大做公開演講,以此為基礎,寫成《新人口論》。6月,馬寅初把它提交給一屆人大四次會議。1958年2月10日《人民日報》刊載了馬寅初在這次會議上的發言——“有計劃的生育和文化技術下鄉”。

文章的主要觀點是:我國人口增長太快,以致影響積累,影響工業化;從糧食、工業原料以及為促進科學研究等方麵著想,我國應該控製人口。他指出,人多固然是極大的資源,但也是極大的負擔。要保住資源,去掉負擔,辦法是控製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他提倡晚婚,建議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巨大價值的意見在當時竟遭到了錯誤批判。馬寅初卻仍以一位改革家的姿態堅持己見。1979年中共中央為其平反。1993年他被授予首屆中華人口特殊榮譽獎。現今,反思中國人口的沉重命題,馬寅初的科學預見便愈顯可貴。他的思想,超越時代;他的眼光,透視未來。

《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係對話》出版

1632年2月21日,文藝複興後期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終於得到羅馬教廷的允許,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係對話》。

《對話》一書以意大利文寫成,內容通俗易懂。伽利略將新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研究方法融會入《對話》中。他主張把係統的觀察實驗與數學方法相結合,建立邏輯縝密的科學係統。他認為,憑空臆想出的理論是經不起推敲的,理論隻有通過實驗證明才得以成立。《對話》一書中,伽利略假想出三個人,通過四天的對話來探討地球運動、哥白尼學說、地球的潮汐等問題。他利用自己的力學研究成果,將“地心說”批判得體無完膚。

伽利略雖在《對話》中多次讚美上帝的神聖、偉大,但全書觀點仍傾向於“日心說”。《對話》一書先後被譯成拉丁文、法文、英文,廣泛流行於歐洲各國,“日心說”為更多人所熟知,其影響日益廣泛。這使教皇烏爾邦八世極為震怒,《對話》被列為禁書,伽利略被傳喚至羅馬接受審判。羅馬教廷將伽利略拘禁起來,限製了他的人身自由與學術活動。1637年伽利略雙目失明,在女兒的照料下淒慘地度過了晚年。